《面向大海 挺进深蓝》— 新闻联播聚焦山东海洋建设

发布时间:2018-05-11

山东的海域面积超过陆地,海岸线总长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山东正不断优化海洋开发布局,加强海洋科技研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的互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10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面向大海 挺进深蓝》为题,报道了山东在新旧动能转化大浪潮下,不断致力于海洋建设,加强海洋科技研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的互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青岛刚刚建成我国首座全潜式智能网箱“深蓝1号”,如果将它投放到大海里,就可以成为一个年产30万尾三文鱼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它的建成突破了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的世界难题。

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王宇博士在采访中说道,它在夏季就全潜到海底进行养殖,在冬季的时候采用半潜式的方式在水面上养殖,这是可以实现全年养殖的跨越性突破。

山东附近的黄海冷水团,面积接近大半个山东的陆地面积,但过去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在转身向海的新思路下,去年,山东把黄海冷水团绿色养殖列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项目,中船重工、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取得大型智能网箱等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未来,黄海冷水团养殖项目有望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链条。到2020年,山东将建设70处海洋牧场示范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以科学的发展来牵引技术的发展,以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互动的这样一个科研的态势。”

如今,在山东的青岛蓝谷,烟台的海洋工程研究院,潍坊的海洋化工研究院,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人才正围绕海洋,在海洋装备、海洋医药、海洋生物等多领域展开研发。

政策扶持科研,市场引领方向

山东省从政策层面建立科研自主立项、容错试错等机制,投入资金打造海洋科研平台、国际交流平台,优化科研成果应用环境。

吴立新院士说道,我们要抢抓先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至少在一些海洋的关键的共性技术,甚至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上面,能够进行自主创新。

日前,山东研发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下潜到了8213米。这个科研团队,此前已经在外地研发水下滑翔机十多年,只下潜到1500米,到了山东,这里强大的市场潜在需求,灵活的科研投入机制,让他们迅速找准方向,加大了研发力度。

“入驻实验室后发现科学家对这种深海万米的水下滑翔机这种装备,这种需求比较迫切,所以我们就调整了我们的研究方向。通过他们国家实验室这个平台,增多了很多海试。” 海洋国家实验室水下机器人研究人员牛文栋说道。

现在,山东省已制定出台《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将从海洋科研、海洋产业、陆海统筹等方面,明确发展路径,把海洋强省建设向纵深推进。到2022年,山东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

文章来源:齐鲁网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