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印尼强震海啸已致近2000人死亡!为何海啸再向印尼袭来?专家详解复杂成因

发布时间:2018-10-10

距离印尼9月28日发生强震并引发海啸已经过去了一周多的时间。在这一周里,印尼灾区的人们所经历的生离死别和悲伤痛苦也一直牵动着你我的心。

据新华社报道,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9月28日发生7.4级地震并触发海啸。印尼抗灾署10月8日最新通报显示,这场灾难已造成1948人死亡。截至10月8日13时,灾难还造成835人失踪、1.07万人受伤,其中2549人重伤。此外,近7万座房屋损毁,数万人被迫撤离家园。这是过去5年来印尼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10月8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正组织救援物资,继续为救援和重建工作出一份力。目前已经确认37名中国公民受到印尼灾情影响。中国驻印尼使馆已协助其中27人撤离至安全地带,其余10名中国公民自愿留在当地继续工作。中国驻印尼使馆已提醒暂留当地人员做好安全防范,与使馆保持联络畅通。

据了解,海啸发生时时速达到400公里,冲击力巨大,在中苏拉威西省省会帕卢市附近海域掀起的海浪高达6米!有印尼民众记录了海啸来袭的惊魂时刻:从近海升起的白色巨浪迅速朝海岸线推进,瞬间吞没了一个村庄,数十座低矮房屋被淹没。现场尖叫声四起,人们慌忙逃散……

另据印尼媒体报道,由于帕卢市的巴拉洛阿和佩托波两个村庄发生“土壤液化”现象,约5000名村民被移动或下沉的房屋所埋而失踪。

印尼抗灾署发言人苏托波在10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整个地震和海啸搜救工作将于10月11日结束,但将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延长。苏托波此前表示,本次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10万亿印尼盾(约合6.6亿美元),随着搜救和统计工作的继续,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还将增加。

据了解,目前灾区90%的电力供给已经恢复正常,国家电力公司正在紧急修复电网至用户终端的连接。灾区的通讯也已经完全修复。此外,灾区4个城市的27个加油站正常运作,灾区生产活动也已恢复正常。

专家详解印尼强震海啸

此次印尼强震并引发海啸,不免让人联想到2004年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那场海啸就是由印尼的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的9.2级地震引起的。为什么印尼频繁发生地震、海啸?此次7.5级地震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局地海啸?让我们赶紧听听专家怎么说——

为什么印尼频繁发生地震、海啸?

自然资源部所属海啸预警中心专家分析认为,印尼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三大板块的冲撞区域,同时还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该地区地壳活动频繁且剧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每年发生有感地震上千次。历史上,1883年印尼Krakatau火山海啸造成3.6万余人死亡;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海啸更是造成超过22万人死亡。

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海面波动,当海啸波传播至近岸,造成低洼地带大范围淹没形成灾害。一般来讲,震级大于6.5级且发生垂向滑移的浅源地震容易引发海啸。海水受到剧烈变化的海底地形扰动,会形成长周期重力波动,将海啸能量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传播出去。当海啸波进入浅海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这时可能出现10米~20米以上的波高。在滨海区域,海啸波使海水陡涨,形成很高的水墙,并伴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村庄、城镇,然后海水又迅速退去,如此反复多次,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按海啸发生源地到灾害地区的距离可以将海啸分为局地海啸、区域海啸和越洋海啸。根据预测和灾害评估,此次海啸属于典型的局地海啸,海啸源距离受海啸破坏性影响的区域约100公里以内、海啸传播时间不超过1小时。除了对震中附近的印尼局部海岸造成灾害影响,此次灾害未对南海周边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造成影响。

为什么此次地震引发如此强烈的海啸?

中国地震局专家认为,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地形条件是造成此次地震海啸的主要原因。根据GPS资料分析,相对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造成此次地震是近南北向的走滑错动,最大错动位移达到5米~7米。海啸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特殊海湾地形,也会产生振幅放大效应。

地震引发海啸示意图

据自然资源部所属海啸预警中心原野的分析,帕卢湾特殊地形“放大”了海啸波。帕卢湾南北向10余公里,东西向宽仅2公里,这种地形与我国的杭州湾和加拿大芬迪湾类似,具有放大海水波幅的效应,形成类似“涌潮”的孤立波。通过视频观测到的地震过程也验证了上述看法。

同时,地震破裂过程的不均一性及其可能诱发的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或致帕卢湾海啸影响远超预期。自然资源部所属海啸预警中心根据最新反演得到的地震破裂过程分析,在受灾最严重的帕卢湾附近地震引发的海底滑移超过8米,而沿着断层走向其它位置均不超过2~3米,这直接解释了为何在帕卢观测到的海啸波最强。此外,也有科学家认为,地震极有可能在帕卢湾外引发了滑坡海啸,进一步加剧灾害。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