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年2月2日,《湿地公约》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正式签署。为纪念这一天,把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旨在帮助公众认识到湿地对于人类和地球的重要价值。世界湿地日于1997年首次开始。今天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它温室气体(GHG)的增加,导致气温上升、海洋变暖、冰雪消融、水供应正在萎缩,作物产量下降,森林燃烧、干旱和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湿地成为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
湿地减少洪水,缓解干旱
内陆湿地,如洪泛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泽的功能就像海绵,吸收和储存多余的降雨,减少洪潮。在干旱季节,湿地释放储存的水,推迟和延缓干旱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湿地“储碳库”和“吸碳器”
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湿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它们在抵御极端天气,缓冲、减少洪涝灾害,缓解干旱,以及吸收、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是全世界最具经济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公顷沼泽湿地固碳能力约为300吨,是同等面积森林固碳能力的两倍。如果沼泽湿地发生退化,那么其中被封存的碳会迅速的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这对环境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但是根据「拉姆萨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发表的一份新报告警示我们,湿地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三倍,再不采取行动,未来将产生严重后果。
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永续利用,中国绿发会先后建立中华湿地保护地·东台条子泥、中华湿地保护地·榆树、中华湿地保护地·海南、中华湿地保护地·鹤鸣湖等,并支持开展巡护行动、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推动“政府+民间”合作模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建设美丽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