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开展海洋合作受两国国家利益及地区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是其国家发展的方向性和战略性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扩展了其外交空间,也促进了中俄海洋合作加速发展。中俄海洋合作既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存在问题和挑战。内外因素决定了中俄海洋合作在合作维度、合作水平与实效、目标、定位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俄海洋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合作维度不均衡。在安全领域,中俄已实现常态化的“海上联合”系列军演,且效果显著,展示了双方加强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和能力。但在经济领域,中俄主要以北极资源开发和北方海航道合作为主,并依靠代表性大项目作为支撑,而其他领域的合作仍显规模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未能充分发挥蓝色经济合作的规模效益和协同优势。同时,民间经济合作活力不足。
二是观念、需求和潜力尚未充分匹配。当前中俄双方在海洋方向的合作需求较强,并具有充分的合作潜力,但在海洋合作的水平和内容上仍有不足。例如,俄罗斯远洋和深海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高水平,但目前与中国在该领域尚未开展足够的科技创新合作。
三是主观定位和合作实践未完全同步,目标仍存在游移现象。目前中俄在海洋合作的具体定位和目标方面尚未完全同步,实践中存在不确定性。
造成上述问题的因素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外界环境因素。
一方面,俄罗斯在亚太方向的合作经验和海洋部署仍有不足。一是俄罗斯实施“转向东方”战略积累的经验仍不足。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的国际地位是俄罗斯长期追求的目标,其政策“东向”“西向”摇摆的本质在于追求并实现与西方的战略地位平等和所获利益均衡。俄“转向东方”战略并非意味着永久背离西方。现实情况是,虽然目前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破裂,但俄实际上更擅长处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反而在与东方国家交往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储备。俄罗斯需要全面提升与东方国家的交往能力,但海洋又是非常特殊的领域,涉及领土安全、航行自由以及战略资源等敏感问题,这需要更高的要求和全方位投入。二是中俄海洋布局存在错位。陆权观念仍然深刻影响俄罗斯的战略布局,在国家整体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俄对海洋方向的投入会变化不定。同时,俄罗斯的海洋观存在安全与发展失衡问题,其海洋观更注重政治军事诉求,而海洋经济概念较为淡漠,开发程度和影响效应有限,至今仍未形成系统性海洋经济管理体系。在双方共同所在的西北太平洋地区,两国的地区发展定位不能完全吻合。俄罗斯的首要目标是保障边境地区安全稳定,而中国则更为关注这一地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
另一方面,在北约“亚太化”的趋势下,中俄海洋合作不断被美西方恶意抹黑、诋毁。2023年日本发布了新版《防卫白皮书》,其重点之一是指责中俄在日本周边的联合活动。此外,中国、俄罗斯和南非海军例行性海上联合演习也被视为“中俄正在与美国争夺对非洲的控制权”。但事实上中俄在公海上的联合演习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它以海洋事业发展和防御性保障国家海上安全为基本准绳,并不寻求海洋霸权、不针对第三方。正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所说,“西方国家对三个主权国家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准则的演习感到不安,但对同一时期美国军舰频繁在中国南海、台湾海峡附近演习却保持冷静,美国在全球拥有200多个军事基地,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在世界各地进行演习”。这种“双重标准”和不断渲染中俄海洋威胁的行为,目的是挑起周边国家的担忧和猜疑,不利于边海问题在可控框架内的妥善解决。
此外,美西方还运用多种手段打击和破坏中俄海洋经济合作中的战略性项目,导致两国正常的商业合作面临障碍。美国政府官员曾表示,美国在尽一切努力阻碍俄罗斯获得能源收入。2024年5月,美国对中俄在北极地区的第二个大型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北极液化天然气2项目的关键运输船进行制裁,这让大型模块无法运抵,项目建设也面临巨大障碍。因此,尽管2023年底该项目首期就已投产,但因西方制裁,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至今无法交付,导致产品运输困难。
二、中俄海洋合作的发展趋势
尽管中俄海洋合作面临着主客观制约和内外部因素挑战,但其驱动因素仍然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中俄海洋合作仍然具有广阔前景。
在双边关系层面上,中俄海洋合作观念与能力将继续提升。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强化两国形成海洋战略协作伙伴概念。在俄方看来,2024年普京访华有助于将双方未来发生冲突的风险降到最低,从长远来看,中国仍将是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的主要方向之一,推进与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仍将是俄战略界的主流共识。中俄关系稳定不仅保障了两国陆上边境地区的安全,而且推动了两国共同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威胁,海洋安全合作成为两国的必然选择。同时,中俄两国在海洋方向的国家利益并不相悖,中国并不参与俄担忧的北极军事和战略安全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多个层面的海洋战略协作增强双方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中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中俄及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投资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吸引了更多外来投资者,加强了地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带动了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区域层面上,不同区域的合作促进了中俄海洋合作网络的形成。俄罗斯近年主张建立欧亚安全体系,该体系不仅包括陆上,也包含海洋。中俄海洋合作能够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推动欧亚地区陆海统筹、安全与发展统筹的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稳定的“压舱石”。同时,中俄海洋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共同提高远洋通道和深海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实现更为广泛的跨区域合作,从而形成整体、综合和长期的海洋合作网络。
在国际秩序层面上,共同反对海洋霸权,促进海洋秩序多极化。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转型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良好的海洋秩序是发展中国家追求安全和发展的保障。美国的“印太战略”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为抓手构建了一个跨越两大洋、包含多层面和多领域的合作框架,试图巩固海洋秩序主导权。中俄在海洋合作上需要建立长期性项目,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对接,促进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在海洋合作方面的参与和互动,从而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在全球治理层面上,中俄海洋合作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方面潜力巨大。除2024年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指出的海洋污染治理合作外,还有诸如在海洋安全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结合所引发的危机等方面的合作等。2022年7月中国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倡议,建议“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不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展的人道主义粮食采购实施出口限制措施”等。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也为海洋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海洋军事和民事层面的应用不断创新,需加强规则制定和完善机制建设,让科技为全球海洋治理赋能,为前沿具体问题提供现实方案。中俄海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治理中不断涌现的威胁与挑战,引领全球治理,这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所在。
文章来源:节选自《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背景下的中俄海洋合作》,原刊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5年第2期
作者:张建,系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