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开发的中国应对

发布时间:2025-08-20

2013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永盛”号货轮成为第一艘航行在北极航道上的中国货轮。北极航道的顺利开通增添了一条新的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道路,将给我国对外贸易以及开辟新的海外资源采购地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面临投资环境不佳、生态环境保护迫切、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多重挑战,需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北极航道合作道路。

一、紧紧把握北极航道开发机遇

北极航道打开了中欧航运新通道。通过北极航道进行中欧航运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55%,具备一定的经济效应。与此同时,除了距离导致的航行成本缩减,通过北极航道也避免了一些安全风险等产生的额外成本。由此来看,通过北极航道的中欧经贸运输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与经济可行性,特别是在石油等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北极航道有望成为中欧航运的新通道。

北极航道为能源合作提供了基础。面对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参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将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中俄北极地区能源合作以较低能源成本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另一方面俄罗斯不仅需要中俄能源合作以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也需要中国的人力、技术和资金参与北极地区能源开采、存储、运输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借助北极航道的不断完善与开拓,中俄北极能源合作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

中俄北极航道合作基础雄厚。中俄在北极航道上的合作由来已久,“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北极航道建设存在共通之处,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早已提上日程。尽管北极航道受国际局势动荡与不确定性上升影响,发展存在滞缓,但中俄在北极航道的合作表现出了出色的韧性,为未来中俄以北极航道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极航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急迫。北极航道国际跨境运输吸引力较低的重要原因在于配套基础设施的不足,产能不足则是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主要原因,俄罗斯远东和北极发展部表示“是否有足够的造船厂与相关技术人员是我们与最大合作伙伴讨论的主要话题”,但建立具备完整体系的海上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时间,且耗资巨大。而中国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建设能力与经验以及足够的船舶建造产能,能够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与资金,中俄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

二、全面认识北极航道开发面临的挑战

国际航运业市场低迷。全球经济发展滞缓,国际贸易不景气,导致国际航运市场不确定性不断提高,构成了对北极航道开发的直接冲击。国际航运业的低迷将是阻碍北极航道开发的重要阻碍,北极航道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全球经济波动、贸易不确定性提高的影响,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将面临全球性的挑战。

北极航道航行成本波动性较大。北极航道的竞争力取决于航行时间、燃油价格、俄罗斯收取的破冰引航服务费等等。一般来说,夏秋季节、燃油价格波动剧烈、破冰引航服务费用较低时,北极航道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较强,但在秋冬季节,破冰引航费用较高,通过北极航道运输的成本则较高。此外,虽然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北极航道的通行条件不断优化,通航时期逐渐延长,但北极地区气候波动仍然较为剧烈,北极地区频繁的极端天气将给北极航道通航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也提高了通行成本。

俄罗斯北极地区投资环境不佳。一方面,在俄罗斯本身地广人稀的背景下,受北极地区气候条件影响,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更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在北极地区产业体系不完备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市场制度、法律法规、合作机制、监督管理、金融市场以及市场透明度等都不完善,投资北极地区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北极开发多为大型能源项目,这些项目往往与俄罗斯国家战略利益挂钩,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势必会受到俄方规定的项目模式与投资方案等的限制。不仅如此,北极地区开发项目投资数额巨大、项目周期时间长、风险评估难度大,又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此外,地缘政治紧张也是投资环境差的重要因素,面对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不断升温,俄罗斯北极地区投资以及中俄北极航道合作的不确定性将大大提升。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急迫。面对北极航道运输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避免对自身声誉产生消极影响,很多国际大型企业对参与北极航道国际合作表现出一定的排斥心理,生态环境保护将是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挑战。

北极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极航道航行制度存在争议。二是北极事务区域合作机制存在缺陷。

三、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以国际运输与能源开发为优先领域,积极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大短板。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带动国内钢铁、造船、运输等行业发展,也将通过能源项目合作获取稀缺资源。因此,应积极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且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港口功能的完善上,不仅需要新建更多沿岸港口、冰级船舶、破冰船、物流信息系统,也需将单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为综合性的物流枢纽建设。应结合国际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搭建、物流体系构建等领域的优势,积极推动北极航道开发中的中俄合作,大力推动综合性物流枢纽与货物集散地的建设。

建立针对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维护我国北极航道投资权益。面对俄罗斯北极地区较高的投资风险,需建立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完善对外投资法律制度与服务体系;其次,积极参与北极航道相关多边合作机制建设,主动斡旋北极航道争端,积极争取中国在北极航道建设中的话语权,成为北极航道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为中国企业参与北极航道项目保驾护航;再次,抓紧完善大宗能源产品等的期货市场,创新具有针对性的金融衍生工具,鼓励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参与北极航道投资的风险;最后,支持产业集群式的企业“走出去”,针对参与北极航道涉及的钢铁、造船等产业领域,促进企业集群式“走出去”,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参与北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将是北极地区开发亘古不变的议题,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参与北极航道国际合作的重要前提。一是以科学研究为推动力,加强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建立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努力平衡北极航道航行权争端,推动搭建更合理的北极治理机制。一方面,中俄北极航道合作需要建立在对俄罗斯权利主张的认同上;另一方面,也需以国际法为基础认真对待国际社会对北极航道航行权的申讨。首先,中国应体现大国担当;其次,要尊重俄罗斯在北极航道的管辖权,在北极航道航行权争端中做好平衡;再次,在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积极参与探索北极航道航行制度的构建,力求制定出能够平衡北极航道沿岸国与其他利用国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航行制度,并在制度构建中努力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保护中国利益;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的北极区域治理对话机制,中国应秉持承担大国责任的态度,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北极区域治理对话机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北极开发质量与效率,更能巩固中国在北极开发中的地位。


文章来源:节选自《“一带一路”北极航道开发:动力、趋势及中国应对》,原刊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

作者:蓝庆新,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心平,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博士。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