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等: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对中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10-22

相较于海洋强国,中国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尚有不足,高端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与核心传感器方面的国产化水平有待提升,存在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立项难度大、设施运行效率低、经费支持不稳定等问题。具体而言,在科考船方面,中国开始初步尝试船队化管理和运营,但管理架构尚不完善,各有船单位对船队决策参与度不够,共享航次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深潜器方面,中国已初步形成“三龙五海”系列,已具备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进行科考和作业的能力,目前存在载人潜水器每年下潜次数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而无人潜水器在使用效率、成果产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在海底观测网方面,经过 10 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由单一海底观测系统发展至系统组网,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也存在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如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海洋传感器和水下湿插拔连接器等;在海洋钻井平台方面,中国浅水钻井装备的设计建造技术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系列化开发和完全国产化制造,但目前也存在在役的海洋钻井平台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适用于深水和超深水钻井作业的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不够成熟、自主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海洋卫星方面,中国多型海洋卫星运行良好,海洋卫星组网业务化观测格局全面形成,但在卫星与地面应用系统的协同发展、定量化观测和精细化应用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国外海洋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目前中国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中国海洋大科学装置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大科学装置管理运营机制

结合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与重大任务需求,加强制度体系内的顶层设计,实现使用权、管理权、所有权的高度分离,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大科学装置管理运营机制。采理事会形式的管理运营机制,全面负责海洋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发展、决策部署与统筹协调等;加强海洋领域现有制度体系改革,在科研布局、人才管理与成果转化等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明确海洋大科学装置能力建设需求,面向深水、无人、智能等方向加快推进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编制中国海洋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为解决海洋科技领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二、保障经费支持,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海洋大科学装置精准资助机制

根据中国海洋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合理评估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科学价值、需求度及紧迫性,专业论证人力、财力、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准备情况,保障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持续推进,并给予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根据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提供海洋大科学装置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海洋大科学装置精准资助机制;强化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投入,保证中央财政研发经费适当向海洋基础研究倾斜,保障国家层面海洋重大基础设施的经费支持与高效运行;加大对海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海洋科学装备设计研发关键技术,保障海洋大科学装置稳定运转、设备更新和升级改造的相关投入。

三、强化产研结合,加快建立灵活开放的海洋大科学装置人才引用机制

基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发展战略要求及海洋大科学装置的人才集聚效应,编制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优化海洋人才梯次配备与合理布局,集聚国际顶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协调发展。面向全球引进和吸引各类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培养海洋大科学装置所需的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复合型领军人才,形成具有全球比较制度优势的海洋人才创新高地;组建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与人才服务平台,实施海洋人才考核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突出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原创价值,打破传统僵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实行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办法,构建中国海洋人才资源监测与评估体系;制定灵活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完善海洋创新型人才流动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打造海洋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资源吸附力的创新综合体。

四、发挥设施潜能,持续建立健全有效的海洋大科学装置合作共享机制

通过组建国家海洋大科学装置共享系统与服务平台,形成跨领域、跨部门的共享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海洋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与协同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大科学装置及各类资源的潜能。探索国际合作机制,建立国家间的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机制,共同发起基于海洋大科学装置的全球海洋科学研究计划;构建国家级海洋大科学装置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使用标准,明确共享范围、共享标准与共享流程,统筹安排共享单位、其他使用单位及个人的使用申请,公开发布共享计划;健全用户参与机制,形成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共建、共管和共享的局面。 

五、打造创新生态,推进建立多元自主的海洋大科学装置协同创新机制

海洋科学具有鲜明的大科学特征,需要建设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多元交叉与融合,以海洋大科学装置集群带动海洋领域原始科研创新,从而支撑中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基于海洋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高校、科研院所、部门及行业等的协同创新,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开展协同攻关,实现近海-深远海-极地协同、科学-技术-产业协同、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等协同;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发展,促进海洋大科学装置与其他创新要素的交叉融合,推动海洋领域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

文章来源:节选自《全球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与启示》,原刊于《科技导报》2025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魏艳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金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明媚、郑军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人员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