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玮等: 海洋生态修复热点分析

时间:2021-04-22浏览:575

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局面

要让制定的措施能对海洋生态系统起到修复作用,首先我们要对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境遇有所了解,这样制订出的方法策略才能更具针对性,发挥实质性效果。从实地考察记录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

1水体生态系统

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工业经济日益繁荣,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因新兴工业在管理方面过度放松,使各种工业污染物、废气污水等排入附近河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水质逐渐变差,随着汇入沿海海域的量不断增多,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沿海海域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特别是几个主要入海口的海域,这种情况已经维持数年之久。通过取样调研得出,入海口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早就超出正常范围。2沿海海域生物生态系统

海水水质污染必然会先影响到沿海海域的海洋生物,也许各种工业废水的排放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威胁,但受污染海域的海洋环境终将发生改变,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随着时间的积累,特别是人类经常食用的海洋生物,轻则危害身体健康,重则失去宝贵的生命。不仅如此,沿海海域遭到破坏,海洋生物要么迁徙,要么走向灭绝的道路,那么沿海海域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也无法久持。

3沿海赤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赤潮一般都是在每年的五到八月份才会出现,引发赤潮的优势物种数量为18种,比如米氏凯伦藻、抑食金球藻、东海原甲藻等。赤潮爆发意味着国民经济将大量流失,比如2012年福建省的赤潮灾害事件,造成直接损失近二十亿元人民币。海洋生态系统修复面临的问题为了有效的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在合适的范围内开展修复工作,我们按空间位置把需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的范围分为陆域带、海堤带和滨海带,圈定向陆侧为适宜防护林种植的边界,向海侧为珊瑚礁和海草床生长的外边界。根据海洋环境构成把海洋生态修复手段分为红树林生态修复、盐沼生态修复、珊瑚礁生态修复、海草床生态修复等,将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挽救回来,至少要让海洋生态系统重回与原来相近的模样。现今国内外科研人员经过大量实验给出的办法是,首先遏制住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利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人工措施同时发力,维护与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快速健康恢复。但从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处境分析,还是有一些问题会对此产生影响。要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其本身,人工措施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其次是缺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全方位认识,不能局限于某个生物种类或是某个区域,而是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研究该如何促进其整体的迅速恢复。

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需要模仿自然生态的发展过程,在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当中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地的物种,需要尽可能的选择干预能力较小,最接近于自然情况的修复模式,全面加快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完善,将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当中需要特点注意对于关键物种的培养,关键物种修复之后,其余的物种就会不断的进入完成自然修复。并且需要满足海洋生态的自然演变的模式发展,使用先锋物种实现对于生态的恢复,保证后续物种的进入提供相应的条件。在进行食物网的修复过程当中,需要建立一个物种的关系和营养结构的组成,尽量的限制或者去除影响生态恢复过程当中的影响因素,为期提供满足生长的环境条件。在自然生态的过程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明确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为了自然而不是满足人类的需求,需要保证和自然进行友好的态度进行修复。最后,尚未了解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具体机制,要从先进的案例和理念和技术中寻找灵感,对我国沿海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展开研究,通过评估预期的修复效果,在抑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的基础上,做到有方法、有目标的修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对策措施从上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所面临的处境以及存在的问题来看,提出了一些见解及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1加强保护,治理源头

要遏制住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我们就必须得从源头抓起。有关机构、部门要对乱排乱放工业废水的企业进行大力整治,以免沿海海域和河流再次受到污染。只有解决了源头的污染问题,海洋生态环境才不会继续退化。此外,可以将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理念推广到沿海区域,在缓解污染压力的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也能长久延续下去。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之前,应充分开展现场调查结合遥感影像、历史资料,摸清当地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历年变化态势及关键症结,结合生物生态原貌进行具体受损情况的综合评估,确定修复重点、修复区域和修复方向,最后针对优势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威胁因素,选用适当的修复方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原刊于《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年02期

作者:苏玮,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工程师;林阳阳,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