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丝路脉动的监测时间范围是从2018年3月16日到4月15日,正值全国两会结束前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外环境均出现较大变化。
“一带一路”舆情形成新热度
境内新闻对“一带一路”报道量占总报道量94%左右,约有52%报道对“一带一路”持褒义立场,对“一带一路”持贬义立场的报道约为17%。
根据对国家各部委涉“一带一路”舆情热度统计发现,本月,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科技部、人社部位居前五位。其中排名第一的商务部本月舆论涉“一带一路”热点事件包括:应对中美贸易战中国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季度中国外贸增长9.4%“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大,“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在京举行,商务部举办的首期“一带一路国际商务谈判研修班”圆满落幕等。排名第二的外交部本月舆论涉“一带一路”热点事件包括:外交部举行河南全球推介活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外交部发布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条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日同日本外相举行会谈 “一带一路”成重要议题等。
根据相关省级行政区涉“一带一路”舆情热度统计发现,本月,北京、香港、海南、上海、广东位居前五位。其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本月舆论涉“一带一路”热点事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艺术精品将亮相“相约北京”艺术节,第五届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一带一路”国家参会力度将大增,2017年北京市与“一带一路”沿线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2.9倍等。排名第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本月舆论涉“一带一路”热点事件包括:发改委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粤港澳三地官员聚焦协同参与建设“一带一路”世界级大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领导和机构代表就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邮轮旅游城市联盟”交流看法等。
本月共监测到涉“一带一路”微信舆情信息65043条,正面信息57294条,占比88.09%;敏感信息2554条,占比3.93%。从微信公众号文章特点分析来看,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舆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外与我国、国家层面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互动较多。
二是部分行业、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行业特点及地方色彩凸显。多省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政府工作报告及对接“一带一路”2018年工作要点,就“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纲领性指导文件,针对本地地理及行业优势,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多地市税务部门及金融部门亦发布境外承包工程税收、金融业务的新要求。
三是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外布局取得一定成效。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呈“政府引导、国企带头、民企参与”的局面。政府层面为企业提供指导意见,企业负责落实各项计划,而企业在海外投资有利于为被投资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增进我国与被投资国的友好关系。美的集团在微信中不定时推送“‘一带一路’样板工程”栏目,表示公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的空气环境解决方案,受到合作方的认同。
四是国际艺术对外交流增多,宣传城市文化亮点。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2018中国“凌云白毫茶-凌春杯”一带一路象棋国际公开赛,以及广东省文化厅主导的“向世界招手·一带一路旗袍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等,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一带一路”宏观战略环境新变化
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国际安全环境有所趋紧,全球开放与保守、多边与单边两类思想激烈交锋。多数国家对“一带一路”态度更加开放,中国有更多空间进行相关工作。
国际战略环境方面,继续呈现复杂态势。世界经济总体平稳。世界银行统计称2017年全球贸易额创近六年来新高,经合组织报告指出2017年四季度G20国家增速与前两季度持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形势良好发展前景改善,欧委会报告指欧洲当前经济形势向好,各类风险大体平衡,世行上调东亚及太平洋地区2018年经济增长预期。
大国竞争显著加剧。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俄欧关系更加微妙。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美对中俄戒心更加明显。欧洲国家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间左右为难。国际社会围绕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对抗两种思想展开激烈交锋,中国责任论再度升温,中国地位再定论调又起,从学界讨论转向政策推进成为新趋势。
国际政策环境方面,保护主义和竞争性举措增多。美欧等部分国家在贸易、投资和人员流动等方面密集推出保护主义举措,其中部分直接针对中国。日本讨论未来五年海洋政策,提出要将中国和朝鲜作为主要威胁。区域层面开放性安排总体仍多于排他性安排。国际组织层面表现在政策性门槛或进一步升高。世行表示将减少对华发放贷款,聚焦最需贷款的国家。日本着手联合美国制定数据贸易新规则,并联合向WTO提交议案,以防范中国进行数据垄断;美国在WTO诉讼中国知识产权,日、欧等部分国家欲作为第三方参与。
国际合作空间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更多国家宣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心态上;另一方面,部分国家仍炒作“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及中国海外投资对“一带一路”快速推进形成新挑战。
“一带一路”政策体系的新调整
“一带一路”建设在2018年两会结束后进入新时期。“一带一路”将是国务院新班子,尤其是新任部委负责人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展现一系列新设计、新思路以及新行动。
对新班子新机构新小组充满新期待。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明确了任务,包括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等。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中国将组建国务院直属机构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从该机构的职能定位和负责人的专业观察,该机构组建后将会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作。随着国务院换届完成,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也将进行调整,在推动“一带一路”方面会有新的思路。
多边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新趋势。4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是中国今年首场主场多边外交。中国作为东道国积极发挥论坛多边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双边活动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密集会见多位与会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年会65场正式活动中至少13项重要活动与“一带一路”有关。
推动“一带一路”精耕细作成为新思路。2018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五年,2019年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高峰论坛上形成的279项成果中255项已转化为常态化工作,24项正在有序推进。相关部门在具体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出现新变化:
一是提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二是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迎来欧洲发达国家。4月8日,中国与奥地利共同签署《联合声明》,这是首个欧洲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示范意义。这个“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也说明,政府不再刻意追求政府间的“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扩大“朋友圈”方面有了新的工作思路。
三是“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逐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第三方市场合作将中国的中端制造能力同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先进理念结合起来,更易开辟新的合作空间,顺应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需求。
“一带一路”地方推进的新举措
各省区和直辖市根据2018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表述推行具体举措,掀起落实“一带一路”政策小高潮。
部分省区相继出台2018年“一带一路”行动方案或相关领域指导性意见,巩固重要节点地位。陕西省出台《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共7项23条举措,强调要强化陕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浙江出台《浙江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提出应在国家改革开放和自身战略实施背景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做好对外开放工作;重庆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目标是2020年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一基地”,明确了发挥自贸区的地位作用必须真正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中欧班列继续完善引领地方通道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顺风车”。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3271列,同比增长了92.2%。预计今年将超过5000列,中欧班列将持续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作用。
不少地方利用自身产业品牌推进经贸合作。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推进中国建设、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在相关国家落地。山西省展开2018山西品牌丝路行系列活动;湖南省积极扶持本省茶企,整合几十家企业推行统一茶业品牌,将茶产业驶入“一带一路”贸易快车道;江西省完善保税区建设,预计全年进出口额将成倍增长。
部分省区依托沿边靠海优势,重视金融项目红利。3月末,上海实现了二期投产试运行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并通过推行金融举措,建立跨区域联合风险分担管理合作模式,吸引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4月9日,新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完成了全国首笔坚戈现钞跨境调运业务,缩减了调运时间,又简化了通关手续,还降低了货币跨境调运成本。充分发挥金融领域的作用,是沿边靠海省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具有普遍特征。
人文交流拉近部分省区与丝路沿线国家距离。河南省洛阳师范学院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联合设立的海外分校已通过审批并准备招生;福建省在厦门启动了“海丝路·闽南情——中国厦门文化旅游汇”项目,使用“邮轮+文旅”的创新模式开展文化旅游推广交流活动。
作者简介: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