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台站立体观测网助力海洋事业新发展

时间:2018-05-18浏览:1360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在远离陆地的偏远岛礁上,一座座海洋台站日复一日守望着大海。它们就像探查大海的触角,感知着潮位、水温、水质的变化。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国陆续建成了16个海洋中心站、120多个海洋观测站点。改革开放40年来,各级海洋站的功能不断拓展,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防灾减灾、海岛保护利用、海上应急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弱到强 点线成网

我国海洋台站的历史始于100多年前,当时的台站基本是由外国人建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管理、开发和设施建设。到1964年底,我国沿海地区共建立了37个海洋观测站。1965年,中央气象局将海洋气象站整建制移交原国家海洋局,海洋台站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建设。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作为海洋研究与管理的基层支点,海洋台站的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设备日益精良,观测范围从近岸迈向大洋,建立了海基、船基、空基、天基、海床基立体观测网,实现了从偏重大面趋势预报、经验预报,向精细化预报、全球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的转变,构建了观测—预报—减灾工作体系。

海空一体 远近联姻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事业迎来发展新时期,海洋台站建设又一次迈上新台阶。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离岸海洋观测以及天基观测的全国海洋观测网初具规模。

浮标站位53个、海上油气平台观测系统6套、每年4次的15条标准海洋断面调查频次、志愿船49艘……我国近海业务化观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印度洋布放了4套浮(潜)标,离岸观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具备了大洋观测能力。海洋一号水色卫星以及海洋二号动力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在海洋预报减灾业务中得到有效应用,天基观测能力大幅提升。

沿海各地新建了一批海洋观测设施,岸基观测站(点)数量达到37个,浮标站位70个,形成了对全国海洋观测网的有益补充。

应急救援 大显身手

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登陆厦门,风力达17级。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各测点获取了灾害过程的详细数据,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8月,两艘渔船在宁波海域搁浅,船上8人被困。出事海域受台风影响,海况很复杂,进行救援需要相当准确的海洋预报。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数值预报系统,及时计算出该海域逐小时的精细化风力和海浪预报,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在蓬莱19-3油田溢油、天津港“8·12”爆炸、赣采888撞船、福建古雷PX项目爆炸等事故中,海洋站的监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桑吉”号油轮与“长峰水晶”号货船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碰撞。14日,“桑吉”轮爆燃沉没。船上的十多万吨凝析油和大量燃油泄漏。面对紧急事态,宁波、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迅速反应,派出监测队伍赶赴事发海域,接力开展海洋、大气监视监测,在应急保障和事故处理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方面,海洋台站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河入海污染源岸基在线监测站实现了辽河污染物入海量实时监测和营养盐参数的连续稳定采集。去年底,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了天津海域微塑料样品收集,共收集了5种鱼类、贝类物种,为我国掌握近岸海域代表性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数量、种类及组成,评估微塑料的污染水平,以及后期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几十年来,一批批台站人默默坚守,顶烈日、冒风雨、战海浪,记录着各种观测数据,为应对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为保护海洋环境、保障沿海经济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 金 昶 方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