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国民海洋政治意识的提高

时间:2018-06-06浏览:722

编者按: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来临之际,《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在京发布,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再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海洋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李国强和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波两位专家对我国国民海洋政治意识的现状进行解读,现将报告者的有关观点和内容摘编如下,供大家参考。

国民海洋政治意识高于其他,但仍是“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李国强说:“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周边海洋争端频发,另一方面海洋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我国国民对海洋的关注度随之提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热爱海洋、关注海洋正在成为我国国民新的价值理念。但是也应该看到,全民海洋政治意识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波同时担任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课题组副组长。他说,根据2017年的指数报告,近年来,总体上我国国民的海洋政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大大高于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与其他海洋意识一样,当前我国国民海洋政治意识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中部和西部呈现梯形分布。

“但需要指出的是,整体上,我国国民海洋政治意识多是知识性意识或者浅层次的意识,大多国民缺乏海洋政治实践,也缺乏必要的逻辑体系,多是外界灌输的意识。这种意识不太稳定、容易发生变化,与实际实践也相差太远。”胡波强调,“中国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与西方以海洋文明为底蕴的民族相比,海洋意识的差距是颇为明显的。目前,国民海洋意识现状甚至已远远不能与我国蓬勃发展的海洋实践相匹配,成为海洋强国建设中的一大‘短板’。”

海洋政治意识是核心,亦是基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胡波说:“海洋意识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向海发展的内在动力。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有赖于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

胡波认为,在海洋意识的诸类意识中,海洋政治意识具有核心和提纲挈领的地位,是最高层次的海洋意识。积极健康的海洋政治意识能引导一个民族的兴起与繁荣,而落后且极端的海洋政治意识则是国家海上崛起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个沿海国的海洋政治意识很强且很健康,该国的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就不会太差。

李国强说,海洋政治意识既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对海洋认识、开发、保护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捍卫海洋安全、推进海洋治理的能力。海洋政治意识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路径选择,事关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成效。

促进全国海洋政治意识平衡发展

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海洋政治意识亟待提升,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促使其朝着健康方向加速发展?

胡波说,目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相关海洋问题的介绍都是相当客观严肃的,但却存在描述不全面的情况,不利于青少年从小培养对海洋事务的全面认识和思辨精神。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国际政治和海洋法常识,常出现过于民族主义或片面不准确的表述,不利于培育健康的海洋政治意识。胡波建议,国家涉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海洋宣传教育的指导,强化相关表述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针对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胡波建议,我国海洋宣传教育资源应向中西部省份倾斜。“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海洋政治意识发展非常不平衡。沿海省份和直辖市因为地缘、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其海洋政治意识普遍好于中西部省份。中西部省份先天地缘不利、科教投入远不及东部地区,要促进全国海洋政治意识的平衡发展,必须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宣教投入力度。”

胡波说,当前,我国民众接受海洋政治意识信息主要通过教科书、网络、报纸和电视等渠道,以被动接受的方式为主,少有国民能亲自参与海洋政治活动,因而缺乏直观深刻的认知。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扩大民众对海洋政治的了解。同时,鼓励媒体积极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创新海洋意识培育路径。

李国强建议,要进一步凝练新时代海洋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着眼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新型海洋观,在新的层面上带动全民海洋政治意识提升。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