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青岛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近年来,中国稳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事业,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效。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海洋强国建设迎来历史机遇期,海洋事业进入发展加速期。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正稳步向世界海洋强国迈进。”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向本报表示。
海洋科技:进入世界核心层面
今年5月,中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迎来迄今年龄最大的乘客。82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发现了冷泉生物群和冷水珊瑚群,为全面理解南海深部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我们想在国际上证明,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主要是中国人领头取得的。”汪品先说,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已经从“跟跑”逐渐变为进入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核心层面。
“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到95%,成功实现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与国际同类潜水器相比,在电能、潜浮速度、声学通信和自动控制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海洋科技为探索海洋提供了支撑。
如今,中国“三龙”——“蛟龙”“海龙”“潜龙”深海装备应用跻身世界前列。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以“三龙”为代表的技术装备全面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不仅助力中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也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
“海洋重器”不仅能“下海”,还能“上天”。从中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A”,到以海洋应用为主的“高分三号”卫星,中国海洋卫星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中国将发射19颗海洋卫星,同时保持8颗~9颗海洋卫星在轨。
海洋科技创新,深度挖掘了海洋发展潜力。目前,中国海水淡化技术、波浪能和潮流能发电等位居世界前列。2017年5月,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首个成功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海洋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精英人才的培养。据了解,山东、广东、浙江、福建、天津在获批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后,积极谋划海洋战略。目前,天津高新区塘沽海洋科技园正加快建设京津冀海洋信息产业新基地,计划建成“海洋智谷”。6月初,上海、江苏、浙江3省市就共建海洋园区(基地)战略合作签订框架协议,组建起“长三角海洋产业创新联盟”。
海洋军事:挺进深蓝走向大洋
南海海域上空战机振翅翱翔,海面上战舰驰骋,白浪滔天。
4月12日上午,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正在这里进行,新时代人民海军豪迈登场,辽宁舰航母编队精彩亮相,一大批新型潜艇、水面舰艇、作战飞机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后列装舰艇占受阅舰艇一半以上,彰显了十八大以来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巨大成就。
日本广播协会网站报道称,中国正在建设“海洋强国”,通过这次海上阅兵展示了中国快速增强的海军实力。
5月13日清晨,中国第二艘航母离开码头,开始海试。这是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据相关人士介绍,国产航母正式入列后,中国将拥有双航母战斗群,这将为中国海军的战略转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证,对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地区和平产生深远意义。
航母部队是海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海军转型建设的重要标志。
今年4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在东海某海域组织对空、对潜作战等课目训练,与海军岸基航空兵和潜艇部队进行“背靠背”实兵对抗训练。这次远航训练以来,辽宁舰航母编队连续跨越多个海区,分别在西太平洋、南海、东海等海域开展了实战化训练。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辽宁舰航母编队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海军积极参与海上联演和多边交流,不断挺进深蓝、走向大洋。
6月11日,中国海军第二十八批护航编队顺利抵达喀麦隆杜阿拉港,开始对喀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并进行专业交流。此次访问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出访的第二站,此前,第二十八批护航编队完成了对加纳的友好访问,并与加纳海军开展了编队运动、舰艇通信等课目的海上联演。
中国海军不断拓展和深化兵力运用,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贡献。一年来,中国海军向亚丁湾派出3批护航编队,平安护送155艘中外船舶。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环非洲访问并开展第6次“和谐使命”医疗服务任务,累计诊疗6万多人次,收治住院171人,实施手术299例。
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有新动能
在浙江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码头,停靠着两艘全新建造的集装箱船。“这是我们今年交付给德国客户的第三、第四艘船。”公司总经办主任何胜荣介绍说,“就目前的订单量来看,下半年我们将满负荷运转。”
作为传统海洋产业的船舶业,近年来受全球航运业低迷影响,行业发展并不景气。然而,长宏国际通过与中集集团共享订单、技术、信息、金融等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了发展新道路。
在传统海洋产业转换升级的同时,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也不断取得突破,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目前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12%,产业发展水平处在世界前列。”刘曙光说。
在山东烟台一家药业公司的生产线上,普通的鱼软骨经过深加工成了硫酸软骨素原料药,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
公司负责人齐东绮介绍说:“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被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目前,这家公司有3个海洋动物来源的创新药物正在研制。
海洋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让很多省份抢先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路线图。
据统计,山东、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发布了加速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方案,涵盖海洋信息化建设、海洋新兴产业等方面。山东省发布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指出,到2035年,山东省将基本建成海洋强省,重点在海洋相关信息数据、海洋新兴产业、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突破。
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共同发布的2018年《海洋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海洋产业集群初见端倪。
王宏表示,到2035年,力争实现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推动一批涉海企业全球布局,牢牢占据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海洋生态:制度设计日益完善
6月8日是第十个世界海洋日。在海南三亚大东海广场的沙滩上,一群穿着红色服装的志愿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志愿队伍通过开展清洁沙滩、海洋知识问答等活动,向广大市民游客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呼吁海洋环境保护。
近年来,三亚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海岸线,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能力,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三亚并非个案。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见成效,茂盛的红树林望不到边际,引得一群群白鹭栖息枝头。天津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后,深红的碱蓬草犹如一片“珊瑚海”,金黄的芦苇丛摇曳轻荡,灰雁、东方白鹳等一个个跃动的身姿翩跹而来,成为鸟类天堂。辽宁盘锦市实施“退养还滩”项目后,火红的碱蓬草连接成片,蒹葭苍苍万顷碧波,色彩斑斓。
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是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日臻完善。十八大以来,海洋生态红线、湾长制、排污总量控制、海洋生态补偿、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系统化、科学化。
今年2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2020年)》,系统谋划今后一段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立了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海洋环境监测和风险防范处置能力显著提升4个方面的目标,提出了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等8项指标。
王宏撰文表示,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实施生态管海、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潘旭涛 桑珊珊 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