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时间:2018-07-05浏览:6249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后,不断从双边、地区和全球层次丰富其思想内涵,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今世界多元文明共鉴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及“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思想精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宝贵经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联合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国家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角色出现新变化、中国开启了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的背景下提出的“时代命题”。这一命题既是对崛起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将如何处理新形势下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也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中国方略,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被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十九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并于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写入宪法。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建立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中,和谐的终极理念是实现持久和平。以道、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持久和平”进行了探索,为我们今天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考路径。《老子》第六十一章强调,“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这句话表达的就是大国对小国谦下,就会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也同样会赢得大国的信任,由此构建一个和谐的国家间关系。《墨子》中也提出用“兼爱”的方法实现天下持久和平。在墨子看来,天下之所以经常发生战争,最主要就是因为“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具此而已矣”,解决的方法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由此可见,持久和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战争苦难更使中国人民深感和平之珍贵,对和平有着不懈的追求。当前,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必须有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保障。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是一个和平国家,而且中国将继续“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历史上,国家间为追求某种战略目标,往往通过结盟的方式来密切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结盟是基于冷战思维,强调的是军事安全合作,针对第三方并具有排他性。伙伴关系是国家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伙伴关系的特点是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即,拥有伙伴关系的国家在遇到分歧或矛盾时,以各国平等为原则,寻求挖掘潜在的共同利益;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基本方针,采取沟通协商的方法弥合分歧与矛盾;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将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冲突性关系转化为友好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正因如此,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寻求安全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各国政策的首要目标。国际关系始终围绕着寻求安全、避免冲突和战争的主题展开,任何时代,安全问题都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增无减。在传统安全领域,大国间地缘战略博弈持续走强。美俄关系持续恶化,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与同盟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优先”不仅使西方世界加速分化,也伤害了全球利益,并加速了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在全球肆虐,难民危机、粮食和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跨越国界、跨越主权的安全挑战明显上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共同挑战。由于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因此,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已越来越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中国一直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即安全必须是平等的,各国不分大小一律享有平等的安全权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威胁和损害别国安全的基础之上,强调世界各国应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因为“国无分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如果动辄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只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各得其所。”正是在共建、共享、共赢安全观的指导下,在面临诸多传统安全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军力虽不断增强,但始终坚持防御性政策,主张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并在谈判解决争端过程中始终坚持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公平解决。在非传统安全给各国带来“共同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坚定“通过反恐、维和、抢险救灾、打击跨国犯罪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实现对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环境稳定的保护,实现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扩展的支撑以及对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维护和促进。”中国提出的共建一系列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以及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与进步。

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主动融入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制度,不仅使国内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也让世界受益良多。中国经济增长为广大贸易伙伴提供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选择。近年来,尽管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特朗普基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掀起违背国际贸易规则、不利于全球利益的“贸易战”中国依然坚持改革开放道路,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努力扮演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公布一系列扩大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创造更有力的投资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化解导致冲突的诱因。中国明确表示“欢迎世界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呼吁各国直面挑战,为经济全球化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合作共赢、公正治理和平衡发展推动全球化,使世界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和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主要合作手段,兼顾市场原则和社会责任,聚焦于增长、贸易、减贫、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发展、互联互通和工业化,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让所有参与国家都能从中获益,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各地区经济实现更大发展。中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地在中亚、非洲、拉美、中东欧等地区的贸易投资刺激了当地经济增长,推动了民众脱贫,提升了当地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出对建设共同繁荣世界的决心,也得到了世界的接受、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所有国家提供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也成为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路径。

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各国各民族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各国和各民族在珍惜和维护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应尊重别国和别民族的文化。”

“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任何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才能保障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如果因其他文明与本国文明有较大不同,就强制性地“同化”对方,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则只能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战争,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中国的多民族特点使中华文化素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思想精华。中国正是坚持开放包容原则,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充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积极吸收世界所有文明的精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之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及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多元文化共生才能推动文明交流,才能在肯定自身文化的同时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形态的合法性,才能减少异质文化间的隔阂与冲突,从而形成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正是因为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才更加坚持“我们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全球环境恶化以及持续增加的国内环保压力使中国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共同体理念重新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共同体原则改造现有全球环境治理规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环境的价值取向,以身作则,在实践中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步。自十八大以来,中国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地写入党章和宪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中国高度重视国内生态文明治理的同时,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严格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各项原则,坚定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认真执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信守减排承诺,推动国内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球持久关注环境问题;承担大国责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之中,从国际环境规范的接受者转变为规范的制定者之一。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正“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总之,在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增加,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考验的大背景下,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核心指导思想,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目标就是要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东北亚论坛》2018年04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作者: 张慧智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