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斯拉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上周在北京表示,十分看重北京高校和研究机构聚集的优势,特斯拉将在北京建立美国之外的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重点在人才、储能和新能源上与北京市开展合作。
特斯拉宣布在北京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再次印证了近年来外资企业来华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从以往只看重中国的“人口红利”,向同时看重中国的“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国际化人才聚集助推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中国的国际排名从去年的22名跃升至今年的第17名。中国的创新能力突出表现在全球性研发公司、进口高科技产品、高校就读学生等指标均大幅提升,尤其是从绝对数量看,中国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专利和论文数量等居于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
一些国外高科技公司希望搭乘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快速提升的“便车”,开始在中国设立旨在研发核心技术、创造原始创新成果的研发中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经历了从人员培训到项目产能合作的过程,现在正在进入全面深度研发合作阶段。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相比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力度都还不够大,对经济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也不够充分。
坚持自主创新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我们应当坚持既独立自主又开放借鉴的原则,坚持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主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往往也是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学术交流活跃高地。美国科技计划除涉及军事秘密和敏感技术外,其农业部、科学基金会设置的国家级研究计划大部分是对外开放的,欧盟也先后推进了尤里卡计划、伽利略计划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这些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使发达国家可以更多利用外部的研发资金和优秀人才,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
近些年,随着国际化人才的汇聚和科研实力的提升,中国政府和许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都逐步具备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展创新的能力,如华为已与全球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研究机构及900多家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中国应当抓住机会,加大在科技领域上对外开放的力度。
首先,在人才引进上加大对外开放。在外籍科学家使用上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发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的作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科技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邀请外籍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战略研究和任务布局等顶层设计,推动外籍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鼓励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
目前,科技部已经发布指导意见,推进外籍科学家深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下一步关键要将政策落到实处,为外籍科学家在华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服务,推出几个由外籍科学家领衔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合作经验。
其次,在高科技企业合作上加大对外开放,充分借力高科技跨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科技跨国企业掌握的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创新活动十分活跃,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主体。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国内优秀的高科技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吸引海外高科技跨国企业来中国设立创新中心。
再次,政府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开放合作的良好环境。要搭建相应的交流沟通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国际科技合作顺利开展。受文化差异、观念冲突、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外合作方之间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甚至在知识产权上产生纠纷,提前搭建相应机制有助于及时化解矛盾,推动合作可持续开展。
中国与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对话机制,也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计划,在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民间科技交流也是我国科技对外开放的重要维度,若能在这些机制下增设相应的论坛和交流项目,不仅能推动中外创新创业合作,还能以科技为媒促进人文交流。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机遇期,提升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国际先进科技产业的鲶鱼效应,将催生出更多中国原创科技成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助推全球科技发展,其成果也将惠及全世界。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