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海洋科技工作迎来了四大新的发展态势:
学科发展导致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 及蓝碳理念的提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快速推进,导致了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理念的重大改变,不确定性逐渐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从全球视野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不可大趋势,通过全球化,方能实现强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海洋是实现这一途径目标的海上之路。“一带一路”是全球视野的陆海统筹方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需要通过海洋战略来发挥坚持“陆海统筹”原则,才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新一轮机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正进行第八次大部制机构改革,迎来了机构、职能重新调整,对于海洋科技来说,也需重新梳理管理理念。
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时代已来临。未来5-10年的科技发展将迎来几大潮流,一个是小卫星,一个是无人机,一个是手机,再一个是自动驾驶。这个潮流会来的非常快,可能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可能会产生一些颠覆性的影响。
鉴于此,在海洋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要高度关注以下四个关键:
第一是,需要重点修正:国土面积观念的转变。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蓝色国土。这一概念,需要在我们的中小生课本以及所有教科书中、所有有国人心中的概念加以彻底修正。至少要将海洋蓝色国土这一理念提到与陆地同样重要的概念与地位。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强盛的依靠。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中有152个沿海国家。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生存,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
通过这一国土面积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教育人民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只有通过海洋强国建设+陆地强国建设这条途径,才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第二是,需要重点关注,“陆海统筹”与“以海定陆”这两个原则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 “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首次将海洋与陆地同等看待,重大转变国家发展战略思维,即开始摒弃“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与做法,转而采取“重陆兴海、兴海强国、陆海统筹”的发展思路。
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海洋强国建设”。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要从理念、认知、技术、方法、标准与政策各个层面进行陆海统筹,进而深刻推进海洋治理,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这是一个能够理顺统一体制机制问题,将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考虑,而不要再将其分为难以协调与统一的陆地与海洋两个独立系统,面对区域发展要考虑“系统性、完整性、协调性”特征,强调统一规划、整体设计,改变当前将海洋看作是一个垃圾桶的传统思维观念。
“陆海统筹”这个原则已经提出近十年了,但推进很慢;而“以海定陆”这一原则,则目前尚未在国家层面得到共识。期望在这次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理顺这一关系,大力推进陆海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美丽海洋建设愿景。
第三是,需要重点关注,“海岸带”这个空间承载区域。这是一个重点研究与开发利用空间,也是科技研究与政府工作的重点空间范围。涉及其中的内容包括基础科学、技术方法、重大工程与生态管理四大科技问题,而资源科学利用与生态系统修复与管理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重点。
在我国,乃至世界沿海国家中,“海岸带”区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实在太大了。但遗憾的是,“海岸带”这一概念尚未在我国各级政府、法律法规、海洋政策、海洋学界中普及扎根,“美国中国、美丽海洋”宣传尚不到位。
第四是,需要重点关注,海洋管理模式的转变,即从以水环境为核心的管理向以资源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转变。大量的海洋法律法规、规划政策、管理制度、标准方法等都需要随之改变。
根据以上四大海洋科技关键为核心,把握其中的重要领域与方向,再进行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研发平台与人才规划设计,才能有力推进“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奠定理论与基础。
文章来源:海洋生态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