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和当代实践》专题报告会于上海召开

时间:2018-09-25浏览:954

9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共同召开 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和当代实践》专题报告会。会议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上丝路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强研究员主讲;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主任、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金永明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潘光评论。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王飞,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东亚海研究室主任郑海麟教授出席了报告会。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五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包括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827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给出新判断、提出新要求。值此,召开《“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和当代实践》专题报告会,旨在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汇集专家智慧,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作出贡献。

会上,李国强研究员分别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回顾”“‘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及科学内涵”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几个方面,为大家做了宣讲,并与在座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

李国强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它跟古代丝绸之路之间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古代丝绸之路首次开辟东西方大通道,是人类历史上经贸交流的里程碑;也首次实现了科学技术大传播,是人类社会和生产方式巨变的孵化器;古代丝绸之路首开人类文明交流先河,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平交往的典范,谱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华丽乐章。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指向世界,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更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翻版,而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还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倡议之所以是宏篇布局,就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单纯的经贸合作的计划,而是在政治、经贸、人文三个方面同时推进、共同发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特征之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里蕴含了非常丰厚的内涵,需要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秉持、传承和发扬好。

附件:报告者简介

李国强,男,19631月生,山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获得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兼任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上丝路研究室主任、商务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专家组成员等。主要学术方向:中国边疆问题和“一带一路”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课题60余项,出版和发表3部专著,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开创海洋事业新局面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的历史逻辑》、《“一带一路”是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一带一路”承接历史指向未来》等均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多项学术成果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16429日,为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做有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讲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2016817日应邀参加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先后为全国人大、统战部、澳门特首办、新华社等数十家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宣讲“一带一路”倡议。

会议现场

撰稿人:陈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