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合力开启区域合作倒计时

时间:2018-09-28浏览:218

习近平主席针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五点主张就是向区域内提出了“中国方案”,诠释和展示了中国智慧,凸显中国推动双边合作落地、启动多边机制的努力。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环日本海圈”构想是纸上谈兵,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东北亚经济合作设想是雾里看花,那么不久前在俄罗斯举行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针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五点主张就是向区域内提出了“中国方案”,诠释和展示了中国智慧,凸显中国推动双边合作落地、启动多边机制的努力。

今年以来,围绕东北亚区域的地缘、安全、政治、外交、经济及文化等出现了双边互动、多边热络的沟通氛围,历史恩怨、现实矛盾及利益博弈形成的互怼、对立及对抗朝向缓和、对话与和解的进程加快,这凸显了东北亚各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逆转,区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追求民生繁荣和福祉进步的诉求没有改变,多边追求区域一体化的意愿依然强烈,这三大共识成为东北亚各国在新的时期建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区域连带感、形成一体化认知的基础。

以往东北亚区域合作经常受制于地缘安全、国家关系、利益博弈、国民感情,一些合作经常是轰轰烈烈开始、一片互责中结束,或半途而废或无疾而终,留给人们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但当前的形势明显不同,这次在半岛南北关系向好转圜、中日关系显著改善、中韩关系在阻力中前行、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等诸多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区域内的国家均调整了区域合作思维,要么从客观角度审视和反思自身应对区域合作的不足,要么从自身视角去修正或反省对区域一体化的努力不够。解铃还须系铃人,域内问题域内解决,减少域外干扰的互信增强,合作共识扩大,目标渐趋一致等,成为本次东北亚区域合作“润物细无声”“呼之欲出”的关键。

围绕东北亚区域合作出现的双边合力、多边认同的融合氛围,实际上也要求未来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在理念、政策、机制、举措上,出台更多有利于多边、兼顾双边的创新举措。

一是从理念上要坚持“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战略对接、互学互鉴、着眼长远”的分步走原则,既要把握机遇,推进务实合作,也要正视困难,克服阻力,毕竟东北亚区域由于历史遗留与现实矛盾造成的双多边问题积聚多年,不是一次、一天就能一蹴而就加以解决的,要有长远和隐忍思维。

二是从政策上要坚持常态化沟通,经常性磋商,从东北亚区域一盘棋和一体化角度出台符合区域内多数国家利益诉求,有利于区域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通用政策,使政策建构可以从双边复制到次区域,从次区域放大到泛区域,形成区域沟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政策的互联互通、取长补短。

三是从社会氛围与民间舆论上,要营造东北亚自由贸易与区域一体化,是各国维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赢的客观选择。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周边关系和外交符合东北亚各国的整体和长远利益。风物长宜放眼量,东北亚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域的愿景,理应成为全体东北亚人追求的宏大目标。

四是从推动的具体举措上,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推进,经贸引领、文化跟进,双边先试、多边复制的原则,让合作举措最大限度兼顾利他性,淡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差异的选边站队,争取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进实现“6+”的区域内外放大效应。

五是“一带一路”向北向东拓展对接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发展之路”以及日韩的相应战略时,践行共商共建共享,让“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合作得到彼此政府认可、企业满意、民众高兴,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形成由利益共同体机制、经济共同体预期向命运共同体认知的转变。

当然,面对冷战尤其后冷战至今东北亚区域复杂的双边多边问题,域外势力的不时介入,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快速转换,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态度忽略区域中存在的显性或隐性问题,既不可取也不现实。但相信时间有助于消融这些问题,经贸合作能造福民众生活,文化交流能促进心灵沟通,人才合作能推动整体发展。搁置不必要的争议,放弃无价值的博弈,东北亚区域合作在金秋的收获时节启动新一轮合作的倒计时,或许意味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明天不再遥远。

文章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