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宏伟目标,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如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海洋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在这一系列强国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这是因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作用,就必须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对于人才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强国第一战略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一致的。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具有相对性,比如,在5个发展要素中,人才优先于其中的一两个或两三个要素,就是优先。而把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那就意味着在强国道路上,要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四个优先”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发展为“人才资源首先开发,人才结构首先调整,人才投资首先保证,人才制度首先创新”。由“优先”到“首先”,虽只一字之差,但认识上更加到位,实践上也将更加有力。
人才资源要首先开发。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总书记的论述明确强调,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因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结构要首先调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不断高级化、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结构要首先调整,首先优化,首先高级化,首先现代化。因为,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不仅具有支撑作用,高端人才还具有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只有首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结构,使人才结构不断高级化、现代化,才能促使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当然,人才结构既包括人才宏观结构,也包括人才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人才的宏观结构是国家在特定时期各级各类人才的比例,人才的中观结构是国家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领域人才的比例,人才的微观结构是人才的内在素质和品格。在重视人才的宏观和中观结构优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微观结构优化和现代化。正如美国现代化问题理论家英格尔斯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发展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人才投资要首先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培养和造就这样大批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就必须加大人才投资。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人才投资水平比较低,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直到2012年才达到4%,此后,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5年,已占到4.26%。但与国际比较仍然不高。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教育经费与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7% ,其中挪威达到6.5%。因此,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继续加大人才投资,并要首先得到保证。
人才制度要首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首先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有的禁锢了人才的头脑,有的绑住了人才的手脚,使人才的潜力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这一强国第一战略,必须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核心,以创造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重点,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管理与服务的顶层制度,提高顶层管理机构的地位和权威性,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战略思想,使人才强国战略更加有效地支撑和引领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
文章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