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6月15日青岛奥帆赛海域发生大规模绿潮灾害以来,迄今对于这一灾害的研究已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图1)。
10月14日,由上海海洋大学主办、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主办召开了“第三届绿潮研究国际研讨会”(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dvanced Research on Green Tides)。会上,国内外专家总结回顾了近十年来关于我国南黄海绿潮灾害的研究进展(图2)。
图2 澳大利亚CSIRO海洋与大气研究所 (Oceans and Atmosphere Institute)John Keesing教授和刘东艳教授报告 “Ten years on from the first green tides——How has the focus of green tide research evolved from 2008-2018?”
小编认为,我国绿潮研究已经历了10个周年,现在是深刻总结已取得的成果结论的时候了。在此,提出当前及今后应着重思考并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绿潮藻种类鉴定与系统发育研究。
“绿潮藻种类鉴定”这个问题目前已基本得到解决,一致认为2008年至今青岛奥帆赛海域发生的绿潮灾害种是浒苔(Ulva prolifera)。但对于绿潮藻,收集于国内与国际的样品,开展基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海藻系统发育研究,仍然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图3)。
图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croalgal genomes?
第二个问题是,稳态转变-生态模拟-绿潮致灾路线图制作。
当然,首先涉及绿潮藻爆发机理(图4),而该问题的核心是源头问题。现在的科学研究结论是江苏沿海的紫菜伐架养殖,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题,这一定是苏北吗?可不可能是国内其它地方?需要我们象婴儿一样,开展后一种可能性的实质性研究。
其次,该问题涉及对南黄海生态系统稳变转变的判定。2017年以来,在长江口外海域、2018年在青岛外海域均发现金潮(马尾藻)(图5、6),这说明南黄海生态系统在经历十年绿潮灾害后,营养盐等供应机制发生了变化,但是不是生态系统稳态发生了改变?金潮的出现与规模逐渐扩大,这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予以判定。这关系到政府采取生态修复决策问题,要不要采取不一样的防控策略呢?
最后,该问题涉及生态模拟,而非数值模拟。现有的数值模拟,不足以反映实际情况,而少量涉及生态模拟(或者说是生态动力学)中,很少与浒苔的行为学相联系,一致缺乏对浒苔等绿潮藻行为学的深刻认识。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绿潮藻行为生态学的实验仍然重视不够、研究甚少,因而对其行为学的认识也相当肤浅。
图4 大型海藻灾害爆发机理图解。张建恒和何培民提供
图5 金潮(Sargassum)灾害伴随发生。张建恒和何培民提供
图6 金潮(马尾藻)2018年未形成抵岸绿潮。张洪亮提供
第三个问题是,需要现场验证。
在既有假定和基本科学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现场验证计划,目的是验证第二个问题中提出的路线图。
那么如何开展现场验证呢?
一方面,这需要广大国内外同行们系统思考,提出一揽子业务化行动计划,并争取纳入到国家监控方案中,为日后的联合行动奠定。
另一方面,展开深入细致的以紫菜养殖渔民为主的社会调研工作。向第一线的渔民哲人学习。从渔民、养殖协会及其它途径,开展调研工作,以验证绿潮发生源头及其路线图的正确性。
文章来源:海洋生态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