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自然资源部接连印发涉科技创新重要文件,海洋等多领域将迎新契机!

时间:2018-11-15浏览:1062

近日,自然资源部接连印发两个涉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文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

其中,《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对接自然资源事业发展需求,指导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活动,衔接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为全社会参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参考。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人才为第一资源,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前瞻部署、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效协同。

发展总体目标: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主战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世界科学前沿,全面深化自然资源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优化集聚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一核”),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两深”),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三系”),全面增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持续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自然资源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先进国家行列。

总体目标中,《纲要》着重强调了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深地探测、深海探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体系、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5个目标。其中在深海探测方面,《纲要》提出构建全海深资源与环境调查观测技术体系和装备系列,提升我国深海资源探测和环境感知能力,提高对深海海底过程、极端环境和生命系统的认知水平,创新深海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和勘探方法。突破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建立深海矿产、生物和基因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评价深海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前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和替代资源。在深海科学国际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深海探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势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阶段目标:到2020年,生命共同体科学知识体系探索取得初步成果,地球生态系统过程认知水平得到深化;深地和深海等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优势继续增大,形成至地下2000米深部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海洋动力要素观测仪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0%,长期在线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传感器和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30%,初步构建国家全球立体观测网,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等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进入先进国家行列;集成研发形成一批智能化调查监测关键技术装备,整装在轨15颗卫星,形成具备全球及重点区域监测能力的自然资源业务卫星星座体系;建立自然资源分类和调查标准体系,融合构建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天空地海多源协同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智能技术与装备体系,实现3~5厘米精度的陆海大地水准面精化、万景级遥感影像密集计算以及优于90%的自动变化检测;构建自然资源优化高效利用和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显著提升自然资源空间规划、生态保护、智慧管理能力,有效支撑“两统一”职责履行和生态文明建设。

到2025年,完成深部四维观测系统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深地探测、深海探测与预测保障、对地观测和极地探测等战略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自然资源理论体系,在重要前沿科学领域提出自主理论方法,取得原创性突破;初步形成自主的自然资源优化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智能技术与装备体系,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的智能化技术体系基本完善,建成空天地海大数据体系,实现重点区域和全球自然资源的动态探测和信息化服务,科技贡献率达到60%。

到2035年,自然资源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先进国家行列,优势领域实现领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自主可控,建成大数据驱动、高智能化的天空地海一体化自然资源智慧监管平台,科技对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的贡献率达到70%,基本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主要任务

总体部署:通过衔接国家科技计划、布局工程技术攻关、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前瞻部署开展前沿探索,深化自然资源科学认知;自主突破战略性资源能源探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集成研发整装调查监测工程化技术装备;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大数据技术平台,围绕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与综合解决方案。

在认知自然资源、夯实科学基础方面,《纲要》提出深化海洋科学认知,开展海洋动力过程研究,加强海洋灾害分布、机理及预测分析,深化陆海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变化规律认知,加强海底科学理论创新,开展全球海底地球动力学和演化机制研究。拓展极地科学认知,深化极区气—冰—海相互作用、极地生命演化与气候变化响应过程、地质演化规律等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建立极地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及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显著性影响机制,开展北极关键海域资源与环境研究,探索船舶极区航行的环境影响机理。

在突破两深前沿、拓展资源空间方面,《纲要》提出组织实施地球深部探测重大工程,研发全海深资源调查观测装备,开展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关键技术研究,建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发展极地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技术,加强海域油气资源勘查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关键技术等内容。

在发展技术装备、支撑调查监测方面,提出拓展天空地海一体化立体监测遥感技术,提高地质和海洋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水平,研究地质灾害天空地一体化快速识别监测预警技术等。

此外,《纲要》还在建立方法体系、优化空间管控,创新解决方案、助力生态修复,构建智慧平台、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提出具体任务。

✔ 重大科技工程

《纲要》强调,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包括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监测科技工程、自然资源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工程、新型资源勘探与开发科技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科技工程、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科技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科技工程、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工程、新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与应用工程、林业与草原科技创新与应用工程、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工程、自然资源标准化建设工程等12项工程。

新型资源勘探与开发科技工程

开展新型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的研发。发展新型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发技术,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商业化试采。加快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形成规模化开发利用示范。研发新型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采技术和装备体系,突破深海资源勘探和开采的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化装备,提供潜在资源量和开发潜力,完成开采试验和环境影响评估。大力发展海水及苦咸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形成规模化利用示范。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科技工程

突破河口区、极浅水区、滨海湿地等调查与监测关键技术,发展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模拟分析、海岸带生态风险区划、监测评价预警与应急技术体系,构建围填海等主要开发活动动态监管、生态损害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发展海岸带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空间规划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和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和综合保护利用模式,提升海岸带综合治理能力,支撑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工程

构建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开展灾害调查、风险识别和预估,深入揭示重大灾害的致灾机理和时空规律。在立体观测网布局、组网、数据传输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与转化应用。研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风暴潮、巨浪、海啸、赤潮等灾害预警技术,研发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持续提高预警、预报准确率。研发新型防治和快速处置技术,研究灾害危险性分析、重点防御区选划等减灾技术,实现灾害观测、预警、减灾和防治综合服务技术业务化应用。

✔ 创新能力建设

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纲要》提出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大格局——

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自然资源重大需求,按照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盟、野外科研基地的一套牌子,优化整合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强部级科学普及基地,强化国家版图知识宣传,强化国家海洋权益知识宣传等。

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海上试验场等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建立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高发区综合防治示范与高新技术研发试验基地。

深化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深化“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技术合作,大力推进海洋预报与灾害预警、蓝碳、极地科研合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等。

此外,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纲要》还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国际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力度、加大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等内容。

✔ 体制机制创新

 重塑科技创新力量、优化科研布局 

  以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支撑自然资源事业发展为导向,以回归创新本位、明确创新定位为核心,集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放管服”

  坚决贯彻国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类“繁文缛节”,建立满足科技创新要求、符合科研规律、简洁高效的服务型科技管理体系。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供给能力

  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运行和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制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充分发挥监督考核的倒逼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25年部属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较2018年提升3倍以上。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和活跃度等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科研评价导向作用。

 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激发创新动能

  建立知识价值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拓宽青年人才成长空间,合理引进高端人才,让有成果、有贡献、有作为的科研人员得到更好的回报。

 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科研诚信

  以崇尚贡献为价值理念,净化科研环境,激励大胆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建设良好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

以自然资源部党组名义印发的《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则从重塑科技创新格局、大力推进科研管理改革、集聚资源创建国家级平台、改革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五大部分共18项内容出发,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做出了具体部署。

《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

✔ 重塑科技创新格局

▪ 确立面向2030年的自然资源创新战略,构建重大科技创新攻关体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意见》强调,突破深地、深海科学前沿。采用集中攻关机制,突破深地、深海资源发现、精准探测等“卡脖子”技术,构建2000米到10000米多层次资源能源探测技术体系、深海能源矿产开发共性核心技术装备及试采技术体系,创新水平跻身先进国家行列,部分优势领域实现并跑、领跑。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深地”“深海”科学前沿、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规划利用技术体系等方面,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水平和效能;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定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深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然资源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广,支撑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规划等工作;促进资金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等。

✔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改革

▪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改革创新绩效考核机制。

 《意见》提出,实施“放管服”责任清单机制,简化科研活动过程管理,精简优化“帽子”“牌子”,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导向,推进实行章程管理,落实法人自主权,建立首席专家(首席科学家)机制,建立鼓励法人担当负责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领导班子创新考核制度,探索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等。

✔ 集聚资源创建国家级平台

▪ 改革科技平台创建模式,积极谋划助推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创建优势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国家级工程技术平台创建模式。

 《意见》强调,助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借鉴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相关政策措施,建强海洋领域现有3个功能实验室,积极参与重大战略创新任务,助推建成海洋国家实验室,成为代表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谋划地球深部探测领域国家实验室;稳定支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衔接、整合地方和高校等不同体制下的支持政策,放活实验室人才合作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巩固特色,提升优势,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在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等部分领域形成国际领跑格局;优先创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深海深空深地探测、森林生态系统等前沿方向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优选工程技术平台创建梯队,在我部优势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资源综合利用、地质勘查、海水利用、测绘地理信息及土地保护与利用等工程技术创新领域,遴选条件成熟的团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

▪ 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绩效激励,合理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拓宽青年人才成长空间。

 建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立直聘和破格竞聘制度,建立“一人一策”保障机制,加大创新人才薪酬激励,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简化程序精准引才,鼓励外聘高层次创新人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等。

✔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 弘扬科学报国崇尚创新传统,强化创新人才精神激励,重奖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构建信用管理制度。

《意见》明确指出,部设立科技奖励专项资金,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的创新团队,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所获奖励对成果前三位完成人的分配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同时,建立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信用评价体系和科研诚信平台,全面实行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等。

《意见》提出,自然资源部科技、人事、财务等主管司局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定期督导检查部属各单位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效能落实情况。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