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金属结核勘探之环境基线

时间:2018-12-02浏览:453

多金属结核勘探规章第31条要求海底勘探者在勘探区内确定环境基线。管理局认识到,勘探活动本身一般没有显著的环境影响。尽管如此,承包者在其未来的采矿区域内走航勘查时,必须借此机会在采矿活动尚未开始前收集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料,以便确定基线,用于同采矿开始后的状况进行比较。三亚研讨会上的许多讨论集中于这些海上勘查活动应收集哪些数据的问题,目的是使法律技术委员会能够具体拟订一系列参数,指导承包者进行环境研究。

管理局已根据承包者对两个深海底区域提出的申请将两个区域分配给承包者。分配给印度政府的区域位于南纬10度至17度和东经72度至82度之间的中印度洋南部。位于北纬7度至18度和西经157度至118度之间的东北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区内的区域分配给由不同国家组成的7个实体。尽管这两个区域相距13,000公里以上,在任何矿址环境分析中都必须分别加以考虑,但它们具有关键的类似之处,这可能是由于两个区域都富含丰度和金属含量相对较高的结核矿床。

在生态方面,这两个区域完全由深海(超过4,000米水深)海底群落组成。这些群落在各种大洋(自游)生态系统之下生存和演化。深海底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一半。一般而言,这里温度低(大约4℃),营养贫乏。栖息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但密度很低——大多数是蠕虫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这些群落有其生存之道,它们以来自上层大洋种群的少量碎屑为食。

三亚研讨会的与会者确定了他们认为承包者应在勘探活动期间收集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特征数据。法律技术委员会随后审查并修改了这些建议,制定以下的基线参数清单,建议海底勘探者进行调查:

1. 海底和采矿废渣预定排放点的水柱的物理海洋学数据,包括海流、温度和浊度(悬浮沉积物)数据。

2. 关于水柱化学的化学海洋学数据。

3. 未来矿址的沉积物性质,包括确定采矿活动可能如何重新分布沉积物的土壤力学。

4. 海底表面及其上的生物群落,包括从不同地形、沉积物类型和结核分布形式采集生物样品,以及记录优势种体内任何痕量金属。应研究小至微生物的各种大小的动物,包括在结核内部和表面生活的动物、底层(栖息在海底的)腐食动物、大洋生物和见到的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时间变化。

5. 动物的游动搅动沉积物所造成的生物扰动。

6. 固体物质从上层水到深海的流动。

研讨会指出,有必要在即将进行采矿设备的商业开采前试验的区域内收集更全面的基线数据。研讨会还具体说明了试验装置的哪些特性应在试验开始前通知管理局,以及应在设备试验期间开展的监测方案的各项内容。

2001年环境标准化问题研讨会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建议,旨在确保由不同承包者在不同地点进行的环境取样结果具有可比性。这些建议涉及所使用的设备和程序的规格,包括应为每种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评价采用的各种装置和实验室分析。

文章来源: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