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局等三家单位荣获首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201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现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为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局、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三家单位颁发首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
据介绍,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海口举办旨在宣传海口市在保护湿地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向国内外嘉宾展现海口湿地之美。活动中的舞蹈“羊山湿地精灵——水菜花”向现场观众展现海口独特的湿地资源,让更多的市民群众了解海口水菜花、水蕨、蜂虎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状况。活动最后,全体人员徒步到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现场参观并开展湿地保护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市民群众了解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
根据《白皮书》,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主要面临农业、牧业和渔业等人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工业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的威胁。
“要对违法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进行查处。查处需要有立法依据,海口目前已通过《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海口市美舍河保护管理规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湿地进行保护,这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袁继明提到,目前国家层面对于湿地的立法是缺失的,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2019年工作的重点。
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举行
1月18日,全国各省区湿地主管部门、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国内外公益组织负责人等600多人齐聚椰城,共同参加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
1月18日,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海口五源河国际湿地公园举行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什么?海口湿地保护有何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何把握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在现场实地考察和全国湿地保护工作部署会上,大家分享经验、讨论热烈,共同探索湿地保护新理念,共谋湿地利用新方法。其中,海口“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受到业内人士肯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也表示,要加快制定湿地保护法,并将湿地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推进湿地一级地类落地定界,摸清资源底数。继续完善湿地标准规范体系,为湿地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据了解,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有57处,其中内地56处,香港1处。本次监测对象为内地的56处。其中,内陆湿地41处,近海与海岸湿地15处。
《白皮书》内容显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区域降水量保持稳定。近海河口水域的河流汇水和海水顶托总体保持稳定。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土地(水域)类别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情况。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盐城的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云南大山包、吉林莫莫格等国际重要湿地开展了还湿工程。
下一步,中国将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年度监测机制,实施湿地生态补偿,逐步实现国际重要湿地的精准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的氛围。
海口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值得推广
信步来探清水河,浓浓野趣醉游人。1月18日上午,与会嘉宾前往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现场参观湿地公园建设成果。
走进湿地公园,大家都不禁为眼前的湿地美景沉醉:河边红树郁郁葱葱,浅滩小水潭里孕育着昆虫、游鱼,一个个树岛通过栈桥和红树林进行串连点缀。走在慢行栈道,穿梭在绿树当中,微风徐来,暗香浮动,远处碧海连天白鹭飞翔,美不胜收。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集湿地保护、水体工程、生态宣教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公园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海口在五源河中小河流治理中,扛起责任担当,转变治水理念。
及时叫停工程,将已开工建设的“三面光”河堤硬质护岸全部重新恢复成自然河流形态。
统筹考虑防洪与生态修复的需要、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使景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修复生态。
利用本地资源,突出海口特色。采用本地火山岩、本地花草、本地红树植物和本地土石材料突出海口特色,建立生物多样、稳定的生态系统。
同时,在河流两岸建设主题游园、滨水栈道和生态保护科普宣教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这样的做法可以防御洪水吗?”看到弯曲的河道、河道中密布的浅滩,不少来自外省林业部门的负责人不禁抛出心中的疑惑。据工作人员解释,五源河湿地公园遵循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原则,河道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2018年连续两场台风已检验了河道的安全。”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实现了水利安全和生态功能的统一,这样的理念很超前,值得推广。”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副主任徐挺、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高尚等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海口的湿地保护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海口的“湿地+”保护修复模式不仅于此:
以“湿地+水体治理”模式,打造美舍河湿地公园,建成约1.4万平方米的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在国家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开展的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中,海口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荣登十大光荣榜;
以“湿地+土地整治”模式,拯救性保护潭丰洋万亩火山熔岩湿地,得到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高度赞扬;
以“湿地+红树林”保护模式,促进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以“湿地入城+生态修复”模式,系统整治东西湖,让30年反复治水未果的海口东西湖重现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景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袁继明认为,海口之所以能获评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首先是本身的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再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在湿地保护和修复上有很多创新之举;最后是在湿地公众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了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
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在全国推广迅速,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已达898个。然而,从功能上说,湿地公园不同于普通市政公园,在给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的同时,还要起到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功能。如何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平衡,成为现实中很多湿地公园面临的难题。
海珠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中心,总面积约1100公顷。因在公园6年的保护建设中,广州成功探索出了都市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路,海珠湿地保护模式获评“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海珠湿地公园共分3期建设。其中,海珠湖已成为水鸟的乐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湿地一期、湿地二期分别是公园的生态示范区和湿地核心区,每日限制3000人入园。三期则为保育区,禁止市民入内。”广东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叶冠锋分享经验时说,海珠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把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放在首位,并且根据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为了保护湿地中的动植物,公园充分利用河流、甬道等,将人进行自然隔离。”
无独有偶,在海口市美舍河湿地公园的建设中,为了给白鹭营造良好的栖息地,海口也多次修改公园总体建设方案。“我们把原本通往湖心岛的栈道取消,以减少人对鸟类的干扰。对湿地公园的入口、小广场等人员密集的活动区域,在设计时都远离水域。在设计沿河慢行道时,也将其挪远,并通过种植树木遮蔽行人,让人能看到鸟,而鸟看不到人。”海口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一系列的苦心经营,就是为了让鹭鸟有一个温馨的家,并繁衍生息。
“保护修复始终是湿地公园的第一要务。”袁继明认为,依据湿地正常发挥生态功能的空间需求,构建边界权属清晰、便于有效管控的湿地公园空间格局是实现湿地保护的基础。“除了传统的依照山脊、岸线、道路进行功能分区,还可依据水文、生物或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时段进行规划管控。”
加快湿地资源利用和立法工作
对湿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湿地可持续保护的途径。多位专家也建议,应加强创新、拓展湿地农业和湿地旅游的发展模式。
“海口社区居民与湿地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以稻米、水生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的湿地农业得以推广,湿地农业收入持续增加。湿地旅游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亚太事务高级顾问饭塚玲子对现阶段海口湿地资源利用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
袁继明建议,对湿地公园内或周边的农田或水域,要组织、引导当地农民改变传统的耕种和渔业生产方式,开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同时,应结合环境教育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围绕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当地的民俗习惯、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等,深度开发既有知识性、又带体验过程的旅游产品。除了卖风景、卖产品,还要卖学习知识、重温历史的经历、卖体验自然和传统生产的过程,卖体验收获的有机农产品。
海口林业局与广州、上海有关机构签署三方共建协议从六个方面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1月18日下午,海口市林业局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达成共建合作协议。三方决定从湿地管理、迁徙水鸟研究、推动科教宣传联动等6个方面加强共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据介绍,海口湿地、海珠湿地、东滩保护区分别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模范,代表着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领先水平。2018年,海口市林业局、海珠湿地、东滩保护区共同荣获首批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此次三方签署共建协议,是为更好推动各方实现湿地保护目标,建立有效沟通、共同合作伙伴关系,以增进各方实务经验、技术及信息交流,实现共赢,形成中国湿地保护范本,为同类型的湿地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