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字号”平台2018结出硕果 破解世界海洋观测难题

时间:2019-02-16浏览:559

春节前,距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仅一路之隔的青岛蓝谷重点项目——OceanWe国际海洋创新工坊正式启动。毗邻周边诸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科技创业精英集群,国际领先的海洋高端装备产品化平台,也将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海洋科技产业化生态圈。以海洋科技创新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规划,正在延展着青岛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的蓝图,也铺陈出青岛创新发展的画卷。

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必须加强有效的制度供给。青岛市创新“一次办好”服务模式,优化审批服务流程,青岛企业注册登记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招商引资项目政府审批时限压缩为14个工作日,市办事大厅全部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50%的事项“零跑腿”。春节前,一家原址在菏泽市的市政工程公司要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跨地区变更手续颇为复杂。市城乡建设委积极落实“一次办好”,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实现平稳落地。

青岛的“国字号”创新平台在2018年纷纷结出硕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建设的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破解了世界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3000米水深的数据实时回传;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开工建设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项目,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开始在青研制。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14个项目(人物)获奖,其中主持完成6项,创下青岛市获国家奖历史最好成绩。

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科技成果,不仅是多个奖项的“领头羊”,还打破了山东省在海洋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空白,彰显出青岛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科技创新实力。

一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青岛市的科技创新站在了历史性飞跃的新起点:

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307.1亿元,占GDP比重2.78%,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了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青岛市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资源”,制定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积极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2018年开展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200余场,签订技术合同超过7000项;

发挥科技金融“造血”功能,组建25支基金共投资项目29个、金额2亿元,为131家企业提供4.7亿元信贷支持;全市打造各类孵化载体354家,孵化器累计备案在孵企业6754家、培育上市或挂牌企业158家;

抓好企业税收优惠落实,2300余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60亿元。

梯次培育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创新的生力军,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2018年年底,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蓝色汇智双百人才”名单,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孵企业青岛正能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磊入选2018年度创业领军人才。这家成立刚刚两年的高科技企业,车头产品已供应“复兴号”标准动车组,通过了第三方400公里/小时飞弹冲击试验;碳纤维导流罩可耐高寒-40度低温而无任何裂纹,依托先进的新材料技术,成为我国高铁行业的知名供应商。

在青岛,无数像杨磊一样的岛城创业者,距离梦想越来越近;无数承载着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刻录下了城市新的年轮。

“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市的创新生态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说,2019年将围绕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抓好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围绕成果转化难题,着力优化创业孵化、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服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提升“双招双引”和科技军民融合水平;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