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与海洋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

时间:2019-04-02浏览:2790

会场现场图片

42日,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中国海大”)共同主办的“海洋强国与海洋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大崂山校区召开,此次会议为第八期中国海洋发展研究论坛。中国海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主持会议。

张静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在国家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优秀基因,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她表示,“海洋发展”学科群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群之一,海洋文化是其中的重点研究方向,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和海洋学科优势,继续重视和支持海洋文化研究工作,为全国的海洋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她对中心在海洋文化等海洋重大问题研究方面的工作成绩以及对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中心继续支持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晓秋、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分别做了题为《历史视野下的海洋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旨报告。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谢必震、原文化部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卜键、中国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曲金良教授、修斌教授作为评议人对报告作了精彩点评并就有关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王晓秋教授作主旨报告

王晓秋在报告中指出,海洋文化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他从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在历史视野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洋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课题。他建议,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研究方面,郑和航海史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最重要最典型的课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在中国近代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甲午海战可以作为近代海军史、海战史以至海洋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典型事例。他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要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必须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体系,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

李金明教授作主旨报告

李金明从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唐代广州与阿拉伯的丝绸贸易、宋代泉州与阿拉伯丝绸贸易、十七世纪东亚海洋形势与海上丝绸之路变迁四个阶段介绍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提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对全球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促使中国成为十七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对欧洲社会转型发生了作用,大量中国丝绸的输入对拉美丝织布业造成了冲击。

姜波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姜波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与内涵、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出土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到,“海上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港口、沉船和贸易品是考古学家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金钥匙,其中尤以近年来水下沉船考古的成果引人注目。南宋时期的“南海一号”沉船、元代的韩国新安沉船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地区海上交流的重要见证,印尼的“黑石号”沉船则可以看作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海上交流的考古实证。从海洋贸易的情况来看,陶瓷、丝绸、茶叶、铁器等的输出,与白银、香料、宝石、名贵木材等物品的输入,形成了海洋贸易的实质。

与会专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实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来自学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及校外相关单位人员共百余人到会聆听了专家报告。

会议合影

据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论坛是中心重点打造的高规格、高级别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围绕国家海洋发展领域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展开交流研讨,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截至目前,论坛已成功举办8期,对于进一步扩大中心影响力,发挥智库资政建言和思想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撰稿人:王虎  陶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