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护红树林

时间:2020-06-18浏览:1436

        今年的6月8日,是第12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3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回顾历年来的海洋日,这是首次将“保护红树林”写入主题。这个“特殊的点名”,让红树林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红树林值得这份特殊。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滩涂浅滩的红树林,仅仅是消浪护岸的植物群落,更是一个海洋生态系统,为近海生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栖息、繁殖和庇护场所。同时,其在净化海水和阻挡陆域污染物进入海洋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红树林的固碳能力也是可圈可点。联合国附属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到,红树林等滨海植被的生物量仅占全球总量的0.05%,但储存的破童却约占海洋沉积物碳储量的50%以上。

        但是,这么一个“浑身都是宝”的红树林,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历史上我国红树林面积曾一度锐减。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社会舆论的升温,我国红树林的保护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总体而言,目前的保护手段主要有三种:其一,设立自然保护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52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大部分红树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二,出台各类法规条例。可以说,沿海拥有红树林的各省份都出台了各类相关的法规条例。其三,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自然资源部在“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中将红树林生态修复纳入其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目前,我国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少数几个实现红树林分布面积稳步增长的国家。

        但从现实來看,对于红树林保护,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甚至个别地方依然会出现一些让人揪心的问题。从海南房地产对红树林保护区的频频“触线”、屡屡犯规,到前不久曝光的深圳“试探”保护区建旅游航道因民意沸腾而中止,暴露在对待红树林的问题上,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依然存在。再者,从外来速生物种挤压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到海鸭等养殖争议,暴露出个别地方的红树林生态修复似乎存在不科学、不谨慎的问题:过度追求红树林面积而忽略了生态功能恢复。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是局部的、单一的:或是管理不严,被“有心之人”钻了空子;或是个别领导干部环保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打造“形象工程”;或是个别地方脱离海洋环境特征和生态学规律,将保护修复简单地理解为挖坑种树等等。但实际上,这些表象性问题的背后,有着管理分散、监督不强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以为,想要改变红树林保护目前“小问题不断”的局面,一要尽快明确各部门管理与监督责任权限,厘清管理、监督和保护的职责。二要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统筹考虑保护修复工作,通过蓝色海湾整治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三要织密法治网,加快推进红树林保护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用法治为红树林保护护航。

        头枕热土,面向大洋,今日的中国对海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应当知道,红树林的背后,还有海草床、珊瑚礁、盐沼等多个海洋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呼吁“保护红树林”,不只是为了引起公众对于“红树林”的重视,更是为了引起公众对于整个海洋生态的重视。海洋赋予我们生命,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形成并维护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事关海洋生态文明,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碧海蓝天。这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更需要你我他一起践行。


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