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 李宝钢 摄
“太平洋心六出征,震动乾坤数英雄。”十年前的6月24日,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一举刷新此前下潜纪录。
十年来,我国深海事业持续发展,“蛟龙”号圆满完成了5个试验性应用航次、整体性能技术升级改造,新母船“深海一号”建造成功,多航次实现新的突破……我国已经站在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调查等国际前沿。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吊放入水,溅起一朵漂亮的蝴蝶花。赵建东 摄
近日,国家深海基地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意味着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将为我国深海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支撑。
难忘的海天对话
2012年6月24日,承载中华几千年探海梦想的巅峰时刻到来。这一天,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这个深度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目标深度,也是此前中国人从未企及的深度。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天蒙蒙亮的清晨,海上大雨滂沱中,“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队员顺利将潜水器布放入海。
北京时间6月24日8时55分,当“蛟龙”号下潜深度首次突破7000米时,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上的海试现场指挥部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
“蛟龙”号在7020米深度坐底,试航员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同一天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九”航天员传达了祝愿:“‘蛟龙’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我们3名试航员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3位试航员在海底完成了样品采集、拍照、摄像等海试任务后,顺利返回母船。
“蛟龙”号突破7000米的消息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人们奔走相告。
下午,17时41分,试航员对航天员的祝愿,得到了太空的回应:“在我们胜利完成手控交汇对接任务的时候,喜闻‘蛟龙’号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在此,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中国人的飞天梦与探海梦史诗般地交汇在2012年6月24日,将毛泽东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浪漫主义理想变为现实。
五年百潜认知深海
在2012年结束海上试验后,2013年6月,“蛟龙”号开始第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为科学家搭建了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自此,中国科学家们迎来了亲入海底开展研究的新时代。
在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中,“蛟龙”号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利用其独特的技术优势,精细化高效地指引着科学家探索认知深海。
“耳状章鱼的两只‘耳朵’竖起来,几只‘脚’慢悠悠张开,像一条飘舞的花裙子。”
“第一眼看到海底,就被奇妙的世界震撼了,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这是我的爱丽丝漫游仙境。”
见多识广的海洋科学家们也被海底袭来的奇妙世界震撼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没有看够”。
5年间,“蛟龙”号载着科学家翻过海山、下过冷泉、到过热液、爬过洋中脊、潜过海沟、进过海盆,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深海的认知,获取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实物样品。为深海前沿科学研究、高新技术装备发展、海上装备运维技术团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立项到研发,从海上试验到试验性应用,再到业务化运行,“蛟龙”号南征北战,百余次下潜,次次圆满,打开了又一扇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大门,提升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提振了深海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士气,提高了深海领域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期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青岛成立。主要承担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环境观测等任务,以及深海装备的购置和改造,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和试验;负责深海基地调查船舶、重大装备等的运行管理以及潜航员、重大装备操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宣传、教育和普及深海科学与技术;开展深海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与服务、深海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在国内史无前例,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深海公共服务平台,为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蛟龙”升级母船新建
2017年,在试验性应用航次完成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启动“蛟龙”号整体性能技术升级。
全面大修历时17个月,“蛟龙”号共完成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框架结构调整设计与建造、水下灯光视频系统改进、作业接口规范与增加等9大类技术升级。
“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也于2017年9月开工建造。“深海一号”长90.2米,宽16.8米,满载排水量4974吨,续航力超过12000海里。最引人注目的船艉,有一个长方形“厂房”,是为潜水器量身打造的维护保养机库,一台专用运送车可由机库推出,沿轨道移动至船艉红色 A型架下方,“一气呵成”地完成潜水器布放。这艘新母船不仅可为“蛟龙”号下潜提供水下、水面支持,还能搭载“海龙”“潜龙”等龙家族系列无人缆控潜水器、无人无缆潜水器以及万米级潜水器同时进行深潜作业。
2019年,“深海一号”船正式交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2020年,“深海一号”船赴南海,完成“蛟龙”号改造升级的部分海试验收工作,并于次年再赴西北太平洋深渊区完成“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作业,“蛟龙”号改造升级后的技术性能得到充分验证,圆满完成全部验收任务。
科考综合能力提升
大修改造后的“蛟龙”号和新建造的“深海一号”船自此开启新征程,乘风破浪担重任,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西太平洋区域分别开展了为期39天、41天和59天的海上调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共完成37次下潜作业,取得中国船级社7000米级复检证书,实现了在海山区8天6潜、深渊区5天4潜新作业纪录,作业效率显著提升。
此外,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还开展了万米无缆水下机器人(AUV)下潜试验3次,最大下潜深度7709米,初步实现了以“深海一号”船精细调查平台为载体、多深潜装备与常规调查复合作业的新模式;利用“大洋一号”船实施了万米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南海3000-5000米级海试航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3000米级深水双潜器大深差、远距离、双机动寻站对接;在西太平洋利用“深海一号”船完成了万米 ARV海试验收。
通过多个航次任务的组织实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航次设计、海上调查能力、内业研究等方面均获得了新突破,航次组织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队伍、调查队伍和船员队伍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神秘而变幻的海洋令人向往,从事深海工作的人都是逐梦深海终不悔。他们孜孜以求地驶向深蓝,挺进深海,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长风万里。
文章来源: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