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协同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向“一带一路”,聚焦东盟与中亚,强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有机衔接。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着眼内陆地区产业布局调整、产业链跨区域转移、消费升级拓展等,深度强化进出口协同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等为重点依托,联动黔中、滇中等城市群,衔接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形成串接东盟与中亚、面向全球的强大资源要素引力场。
二是围绕高品质陆海统筹的国际经贸流通走廊建设,精准协同交通物流与产业、商贸等融合发展,畅通资源要素流转大循环。要强化交通物流支撑引领功能,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标准,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以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等为牵引,链接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客流、货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流转和配置。
三是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精准协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安全稳定,打造创新通道、绿色通道和战略安全通道。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深度挖掘、整合优化通道沿线创新资源,战略性谋划建设通道创新网链和区域性创新中心平台,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提升通道原生性、联动性创新能力。要坚持绿色发展,发挥相关地区生态优势,协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做好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工作,以玉米、铝矿、铁矿、油气等为重点,打造国家重点物资战略保障通道。
四是坚持前瞻布局,围绕整体服务效能效率提升,精准协同硬设施和软服务联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精准补齐交通物流通道、枢纽等设施短板,同步强化班线、服务、组织、规则、标准等建设;结合长远发展需要,超前谋划,有序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沿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实现一流设施发挥一流效用;统筹客运与物流,提升枢纽节点衔接组织功能,战略性谋划建设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专业航空物流、智慧港口等专业货运系统,积极发展智慧交通等新业态。与此同时,还要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强化区域、产业、投资、价格、环保、就业等政策协同,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原刊于《经济日报》2023-07-27,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樊一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