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新通道建设致力于贯彻“向西开放”战略,逐步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而更好地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但是,在重塑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对外开放韧性仍显不足增强
陆海新通道在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开放韧性,能够使西部地区更好地应对深入全球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挑战,确保西部地区在逐渐开放过程中,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的稳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然而,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合作机制不完善、较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偏低等问题,使其对外开放韧性不足,增加了对外开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阻碍了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进程。第一,陆海新通道虽然通过铁海联动的运输模式,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开放合作机制仍显薄弱,跨国层面的高层合作机制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与东盟国家如缅甸、越南、老挝的合作中,缺乏高层次的合作框架。第二,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程度不高,与周边国家的产品类似,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而且传统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型升级,导致像技术贸易这样的高附加值产业在西部地区的比重较小。尽管陆海新通道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与国际上“新加坡—鹿特丹”航线、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其他重要通道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化局势中,对外开放韧性的不足不利于陆海新通道在国际上的推广和拓展,也难以实现内陆地区与全球市场贸易的深度融合。
货物跨区域贸易的流畅性较低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陆海新通道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个以重庆为运输中心、北接中欧国际班列、东向沿江通道、向南经广西北部湾出发的西南地区综合运输网络。该网络进一步通过中欧国际班列和共建“一带一路”,将东盟、中亚、西亚、南亚、非洲、欧洲与中国内陆地区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覆盖广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但是,当前货物在跨区域贸易中遭遇了较大的现实挑战。第一,目前开通的跨区域运输班列线路数量有限,并且其运载能力相对较小。特别是在东南亚与欧洲之间的常态化铁路运输线路上,目前仅开通了一条“北部湾港—成都—德国”的线路,而从欧洲到东南亚的稳定铁路运输线路尚未建立。这种线路的稀缺性,严重制约了货物流通的效率和规模。第二,北部湾港口作为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承担了大量的货物运输任务。由于其他南向港口,如湛江港、海口港、防城港、钦州港、洋浦港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相对不足,导致陆海新通道的南向运输主要依赖于北部湾的海运通道,缺乏多样化的出海路径。第三,不同通道间多式联运转换的标准尚未统一。由于不同运输方式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往往不兼容,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运之间的接口标准、设备标准和操作流程尚未完全统一,导致在跨境公路与铁路联运、铁路与海路联运的多式联运转换过程中,存在协作转运衔接不畅的问题,增加了物流和时间成本。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尚须加强
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
持续提升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韧性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升对外开放韧性已经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进行跨国高层合作机制仍然薄弱,在构建高层次合作体制和风险防范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西部地区在加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推进、跳跃式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稳慎推进。可以参照中新合作的成功范例,首先,与沿线各国建立起一套以跨国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联合实施委员会为核心的三层次高效运转的合作机制,以此加强同沿线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从而有效应对来自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的风险。其次,增加产业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地区对外开放的韧性,以更好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因此,应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吸引更多产业将生产和供应链环节转移至西部,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减少内陆地区对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增加技术贸易型产业的比重,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增强其在面对全球市场波动时的韧性和适应性,以持续提升陆海新通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加快拓展贸易通道新空间,
建设以跨境铁路、公路与水路“多港联动、多式联动”
为核心的国际物流新体系
打造内陆地区综合运输网络是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港口为补充的西部陆海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下一步可考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运输班列线路,打通国际干线铁路的缺失路段,特别是目前在东南亚与欧洲之间仅有“成都—德国”一条线路。可通过利用东南亚国家的铁路网络,开辟一条从广西、云南经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的新运输线路,形成一条贯穿中南亚的南北铁路通道。对于欧洲方向的线路,可依托位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的国家,如波兰、捷克等,增加通往中欧、东欧国家的支线,通过优化现有的中欧班列线路布局,确保与欧洲主要经济节点城市的有效连接,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格局,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战略地位。此外,针对北部湾港口作为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而其他南向港口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鼓励加大对湛江港、海口港、防城港、钦州港和洋浦港的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其码头泊位能力、增加装卸设备和仓储设施,以增强这些港口的货物处理能力。此外,着重于提升水路运输和空中走廊的综合能级,拓宽铁水联运和公水联运线路,加快建设平陆运河、南宁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成都天府国际空铁联运物流港。通过构建空中陆海新通道,不仅可以提升通道的整体能力和效率,还能在更大范围内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打造数字通道,
推动陆海新通道数字化转型和高效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节选自《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时代意蕴——基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视角》,原刊于《开放导报》202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王亚萌,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邹凡,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姚鹏,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