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也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反映。“新质生产力”所揭示的生产力跃迁方向,完美匹配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谋海济国,向海图强。
一、发挥完备工业体系的产业优势,培育未来海洋产业
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是中国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未来海洋产业的信心和底气。在海洋领域,中国拥有完备的海洋工业体系,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港口建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风电场等海洋工程建设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完备工业体系的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然而,培育未来海洋产业不能盲目冲动、急躁冒进,前提是摸清我国海洋领域的“家底”,这意味着必须构建起庞大而精准的数据管理系统,因此需要研究构建海洋大数据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综合数据库,提升数据服务的综合效能,从而为培育未来海洋产业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海洋优势,激发协同效应
从整体上看,中国现有海洋产业结构仍存在调整和优化空间。根据学界相关研究,中国各个海洋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弱于东部,但具体而言,各区域在子系统指标上又呈现出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此类举措不仅有助于解决区域间发展程度不均衡的问题,还将在各区域间形成协同效应。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同区域的重点发展任务有所不同,南北海洋经济圈应聚焦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东部海洋经济圈则应力求实现自身的海洋科技创新潜力,重点突破海洋科技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加速培育未来海洋产业。应当根据本区域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生产力跃迁提供足够支撑,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韧性。
三、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生产力
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以绿色生产力深化人之解放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发展生态友好的海洋利用方式是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而丰富的海洋资源与科学的海洋资源利用技术是发展海洋绿色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并非单纯的科技创新问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生态共享、共建、共治、共富,使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技术推广人员和水产养殖从业者,从而让个体充分参与到海洋绿色生产力的培育进程中,使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由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旅游等高附加值且绿色低碳的海洋产业,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使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友好本质得到充分彰显。
四、加大海洋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要着力增强海洋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海洋领域一些关键的海洋技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源头供给不足,自主供给水平有待提高;海洋技术转化效率不高,协同创新不够紧密;海洋综合管理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自主设计和系统布局。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海洋领域国有企业需要发挥关键支柱性作用,另一方面,海洋领域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得到高度重视、持续支持。
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持续探索海洋领域前沿尖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而利用海洋的前提是了解海洋,但是世界上大多数海洋区域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未来需要在尖端技术领域持续投入,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足够技术支撑。此外,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人工智能热潮也表明,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领域具有广阔前景,需要在该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
五、优化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培育海洋创新型人才
对于海洋领域创新人才的培育,要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学科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方面,要创新海洋科研人才的培养体系,培育适应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跃迁方向的科研人才,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科研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要创新海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针对海洋产业的实际需求和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熟练操作经验、技术功底扎实的海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海洋思政育人工作,让海洋科研技术人才有情怀、有理想、敢担当,在海洋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人生价值。当然,在自主培养海洋人才之外,与国外高校密切合作,也是保障海洋人才持续涌现的可靠机制。
海洋教育不仅指专业教育,还包括海洋通识教育、海洋素养教育、海洋安全教育等方面。不管是海洋人才的培养,还是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除了在高校开展海洋专业教育和海洋通识教育之外,政府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海洋素养教育和海洋安全教育,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海洋十年”的行动倡议,借助海洋科学周、科研院所海洋科学开放日等活动,让人民群众认识海洋、关心海洋。
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海洋开放创新生态
中国要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确保在全球海洋领域取得优势地位。一方面,要推动海洋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交流互鉴,通过签订海洋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议、定期举办全球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论坛等形式,扩大海洋领域科技合作,形成跨越大洋的海洋领域创新合作机制,通过吸收国外海洋领域的创新经验和关键技术,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依托《“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要从整体性治理理念出发,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多层级治理模式;要加快推进中国沿海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从而为促进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海洋领域价值链高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
来源:节选自《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原刊于《湖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
作者:孙泽文,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刘华初,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