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时间:2025-05-27浏览:11

新质生产力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海上新质战斗力。因此,要在新质生产力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种要素通力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增强“经略海洋”的意识与能力。

一、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发展的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产业向创新型、引领型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还能有效改善海洋生态问题,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可以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要涌现一大批原创性、颠覆性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我国海洋科技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创新程度不高、整体效率偏低、投入力度不够、评价体系较为单一、转化率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一是要培育一个全面且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系统,将海洋科技投资、创新评价指标、科研人才培训等融为一体,优化海洋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应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前沿且重点的海洋科技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应聚焦于特色的海洋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三是加强不同科研力量的交流与合作,海洋相关产业应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中心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争取在海洋新能源开发技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的完整链条。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市场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创新、生产、交易等关键功能。为了确保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将这些成果精准地投入到市场主体中。而要实现这一转化过程,合适的产业载体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便是理想的载体选择。一是要明确这两类产业的领域范围。根据国务院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示,可以总结出其培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关联性。在海洋经济的新兴领域中,一系列关键产业正崭露头角,它们共同构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多元化蓝图。这些产业不仅展示了海洋科技的前沿应用,也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产业则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载体,首先要制定合适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各种要素在海洋领域充分配合,保证海洋新质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和前瞻性。一是要构建积极健康的营商环境。构建基础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活力。还要打造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新模式,建立海洋高新科技转化的专业机构,建立海洋高科技产品交易的专业平台。二是要同时建立海洋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梯度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市场主体。三是要建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区以及海洋未来产业先导区,建立海洋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助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四是要加强海洋科技专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公正有序的企业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多方面努力鼓励不同市场主体投资和投身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三、海洋人才供给:稳固发展的坚实基石

海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先进生产力,随着全球对海洋依赖性的增加,海洋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促进海洋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海洋话语权、促进海洋生态良好发展等都离不开“人”这个创新的主体。一是发挥好科研院校对新质海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学校是海洋人才专业培养的主渠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二是发挥国家重点海洋实验室和海洋研究所对新质海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引领海洋新质人才的培养方向并开展海洋新质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海洋新质人才应该是开放型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顶尖海洋研究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国家级重大海洋科研项目。三是要发挥科技企业对新质海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科技企业作为海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更加了解市场动态,科技企业要为海洋新质人才开辟更多实践通道以便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开展“学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联动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大力配合,不仅要做好科研院校和重点海洋实验室和研究所培育新质海洋人才的工作,还要做好企业对海洋新质人才的吸引留用工作。通过科研高校、国家海洋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科技企业多维度的合作与互补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海洋绿色发展:促进人海和谐共生

海洋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海和谐共生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环境保护,更在于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随着技术的迅猛进步,人类在物质上取得了更多的胜利,与此同时海洋也不断被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海关系的异化。新时代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要重新审视并调整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是从海洋中索取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资源,还要加强对海洋的反哺。因此要加强对海洋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科技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进行分区分类管理。一是增强企业和公众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价值感知能力和重视程度,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本质以及高科技特征能够加强企业对绿色价值的感知能力,让其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破坏带来的隐形生产成本以及海洋高科技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特征,进行海洋绿色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要聚焦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应用。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能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海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数据要素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的互联互通,海洋作为最大的开放性系统,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国广泛参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应对世界海洋发展的风险与挑战。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封锁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挑动地缘政治冲突试图阻碍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是在对外开放中加强与全球产业的联动,通过国际分工合作促使新质产业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互补、高效的产业链条。二是在对外开放中传播中国的优秀海洋文化,积极展现中国的海洋文化魅力和海洋软实力,增加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通过强化全球产业联动和深化海洋文化互动从而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来源:节选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来源、构成要素与实践进路》,原刊于《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第10期

作者:郭凤岳,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彭绪梅,系大连海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