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作用更加突出。从近代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不难发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之要害是必须争取海洋主动性,并已重点阐述了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四大方面。时隔13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时局态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复杂纷呈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后,文化主动性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主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主动作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海洋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海洋文化主动性。海洋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海洋的思想、观念、行为和习俗等。从古至今,中华先民开发海洋、经营海洋、利用海洋,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涵育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均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曾通过主动出海,传播中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诸如“四海一家”和“人海和谐”等为代表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传统,随着我国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在与世界各国不断的交流融合中绽放出璀璨光彩。而西班牙麦哲伦大航海时代的探索精神,意大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体现了西方国家重视海权,逐步形成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国内外海洋实践都给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开拓了更开阔的视野,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产生了极其强烈和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弘扬中华民族海洋文化主动性,既具有继承传统和连接未来的长远的重大历史意义,又具有实现民族利益和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具有超越民族利益的世界意义。
一是注重历史传承,创新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也为人类解决全球海洋治理难题提供了诸多思想启迪。面向未来,全面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注重传承,深入系统地梳理、研究和阐释中华传统海洋文化。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元素,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宣传,开发更多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播覆盖面。推进“互联网+海洋文化”平台建设,加深认识海洋气候、海洋碳汇、海洋生态、极地和深海探索等,主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是加快创新发展。加强对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能源大规模利用、远海深海科技探索等海洋技术创新的决策部署,支持政产学研积极参与海洋技术全创新链与产业链,鼓励知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发起全球海洋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联合攻关海洋技术中共性及关键技术,逐步形成从独创性原理、突破性技术、关键装备到特色新兴产业模式与不同应用场景,抓紧牵头制定海洋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海洋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海洋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海洋文化产品越来越智能化,全方位、动态式满足消费者视、听、触等多种体验,引领海洋技术高质量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海洋创新文化与精神,支撑中国海洋文化主动性建设。
三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交流互鉴。海洋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海洋文化建设应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共享性,加快建设“绿色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共护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繁荣的中国方案,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积极搭建文明交流国际平台,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海洋文明成果,促进多元海洋文化的交流对话,搭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共同增进海洋福祉,促进人类海洋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文化主动性是中国争取海洋主动性的不竭动力》,原刊于《科技中国》2024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孟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陈建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