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琉球社会变迁问题”专题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5-07-03浏览:10

   琉球群岛纵贯千里,是中国走向太平洋必经的一道障坎。当今琉球历史和现实诸多问题复杂交织,未来走向具有不确定性,客观认识琉球的现状和社会形态,审慎确立对琉球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政策主张,对于妥善处理中日关系,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于72日召开了“近代以来琉球社会变迁问题”专题研讨会,国家海洋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马德毅,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原局长、研究员黄聿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佩芳、修斌,集美大学教授曲金良,聊城大学教授赵少峰,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王新艳等作为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王倩、陈嘉楠及中国海洋大学部分老师和学生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主持。

王曙光局长在讲话中指出,琉球问题是中日关系的“历史温度计”,是中国走向大洋的咽喉要道,蕴涵着深层的历史纠葛和法理争议,研究琉球问题的意义远超出历史考证的范畴。近代以来的琉球社会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国际和地区形式的变化尤其是统治主体的变化左右着琉球社会的发展方向,琉球社会的未来走向具有不确定性。现阶段学术界关于琉球问题的研究仍要以地位问题为关键切入点,包括历史主权归属、国际法理依据等核心议题。研究工作既要重视理论探讨又要加强务实合作,重视琉球学学科建设,密切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举办论坛、学生交流互访等形式,开展民间合作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琉球研究。



国家海洋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主持会议


中国海洋大学修斌教授作报告

    

会上,修斌教授作重点发言,他将琉球放在近代以来东亚区域乃至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对琉球亡国与东亚封贡体制解体的分析入手,对亡国前夜的琉球及其国际地位、亡国前后的复国运动进行了梳理,并从报刊报道的视角解读了日本吞并琉球,进而对近代以来日本对琉球的语言殖民与同化、美军占领初期的琉球社会形态进行客观剖析,最后对近代琉球对华感情的变迁和琉球社会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深入解析,以期为推进琉球问题朝着有利于中琉友好、有利于构建东亚海洋命运共同体、有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琉球历史背景非常复杂,从不同角度研究琉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周边安全与环境问题有直接影响。在琉球问题上,中国应当积极发声并支持民间舆论表达。从国家层面出发,建议采取以下政治外交举措:首先,明确阐述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其次,通过双边外交渠道与相关方保持沟通;再次,在多边国际场合适时表明关切。后续可进一步深化研究,重点从双边关系和多边机制两个维度展开系统分析,以提升研究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

 

王曙光局长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总结中指出,现阶段学术界关于琉球问题的研究仍以地位问题为关键切入点,包括历史主权归属、国际法理依据等核心议题。面向未来发展,建议开展研究工作的重心从理论探讨转向务实合作,通过举办论坛、学生交流互访、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民间合作及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力求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局面。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