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卫华等:推动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5-08-29浏览:10

当前,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呈现智能化、多元化与融合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海洋牧场科技创新、选址规划、产业融合、区域合作等问题,建议强化科技赋能、完善管护机制、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引领我国海洋牧场实现高质、高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海洋牧场科技创新

推动跨学科研究,构建科学选址生境营造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全域型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攻破海洋牧场生境营造工程技术、智能化环境监控技术、生物增殖技术、物种驯化技术、新能源融合技术等卡脖子难题。重点突破不同海区海洋牧场人工生境的系统化精准构建技术,大力提升人工鱼礁的生物性能,实现牡蛎礁、海藻场、海草床等典型渔业生境的有效恢复;建立健全海洋牧场生物图像与视频数据库,加强视频识别、跟踪与测量技术,重视不同尺度下海洋牧场监测评估研究,提高海洋牧场生物的精细化监测技术水平;推进与科研院所共建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筹建水产分子育种中心,重点攻关深远海养殖新品种,提供优质种源支撑,大力加强海洋种苗研究。加快建设中国海洋科技集团和海洋工程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强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牧场融合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进一步提升海洋牧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

二、强化政府扶持保障措施

对现有海洋牧场进行分类扶持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利用各类政策性基金,投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支持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智能化、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搭建合作平台,引入运营规范、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投资海洋牧场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扩大融资途径,构建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确保建设资金充足,推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保险、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创新。充分发挥政策、平台和体制机制的引导作用,支持海洋牧场强强联合、同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挂牌上市,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依托海洋牧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发展联合体,以新型带传统”“大渔带小渔的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分工协作,推动资金合作、技术扩散,带动中小企业和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构建协同、融合、高效的产业生态。

三、创新海洋牧场管护机制

一是科学选址。加强前期研究,科学选址,综合评估分析拟建海洋牧场海域的地理环境、生物条件、物理化学条件和其他各种因素,并充分考虑海洋功能区划、海岸线稳定性、海洋生态红线以及海洋工程设施完备性等因素,科学确定适宜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从源头上解决海洋牧场选址不科学和同质化发展的问题。构建科学的施工步骤,精简繁琐手续,简化审批程序的同时,明确责任,保证施工过程的科学性与标准化。二是进一步完善优化综合管理机制。支持各地设立专责海洋牧场发展及运营的管理部门,对相关审批权限进行分级分类,制定相关指导性制度,明确海洋牧场建设内容与标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强对海域生态环境的统一治理。明确投资、经营与管理主体,合理确定海洋牧场的投资者、经营者与管理者的责任边界与利益分配,不断完善经营管理约束与激励机制。

四、促进产业链条融合拓展

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创新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政策,延伸各地产业链条。因地制宜,突出各地海洋牧场的核心功能、核心产业及品牌,选取海工+”“渔业+”“生态+”“休闲+”“新能源+”海洋牧场中的一种或几种模式,融合发展。推动海洋渔业和食品企业、药品开发企业合作,开展海洋牧场预制菜、新型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拓展海洋牧场食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跃升。大力打造现代化海洋渔业船队,加快冷链物流、超低温冷库等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培育高端水产品消费市场。加速布局海外渔业基地,提升远洋渔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话语权。加强海洋渔业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有效融合,推动海洋牧场与休闲观光、生态旅游、风力发电等产业的结合,将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洋风电产业、海洋休闲旅游业等产业一同谋划,与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旅游、交通、环保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包装推介海洋牧场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国休闲海钓打卡地和旅游新名片,不断提升海洋牧场价值链。创新沉浸式体验型海洋牧场建设,融合历史文化建设主题公园,打造互动型研学旅游教育基地,不断开发海上、海底旅游娱乐项目,打造摄影度假康养式海洋牧场。加强海洋牧场管理规划,解决海洋牧场的空间利用不足问题,推动海洋牧场由海滨、近海、海上向远洋和海下拓展。

五、强化区域合作抱团发展

一是加强区域水产种业合作。发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科技优势,协同其他沿海城市建设一批深远海养殖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和水产良种场,共建海洋牧场种业研发中心或者科企共同体,组织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加强对深远海养殖鱼类良种选育和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二是探索内陆沿海地区共建海洋牧场。充分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装备企业研发制造优势,通过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等产业合作模式,与其他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合作,推动各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打造海洋牧场全链条产业,形成陆海联动产业体系。三是探索区域合作共建文旅渔风一体化海洋牧场。采用区域共建方式,利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文旅产业发达以及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研发能力强的突出优势,携手沿海地区共同打造渔业+文旅+风电一体化的综合性海洋牧场。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区域化协同部署等方式,不断加大力度,建设前景好、节能环保、需求旺盛的海洋文旅+深海养殖+海上风电+海洋信息管网型海洋牧场综合体,推动形成海洋养殖、休闲旅游、绿色能源等产业间耦合效应。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力度打造由滨海向深远海辐射,配套建设养殖休闲文旅平台、游轮游艇群、深远海养殖科技产业园、海上风电场及智能微电网和海洋信息管网等平台与设施,形成将内地城市与沿海城市串联的渔业+文旅+风电海洋综合体建设项目,打造城市海上旅游观光带与蓝色海洋经济带。

 

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及典型模式研究》,原刊于《中国渔业经济》2024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易卫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李思阳,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