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野: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传播路径

时间:2025-09-01浏览:10

在构建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将其向外传播,使之成为国际舆论场的主流话语,从而使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懂”“听得信”,避免陷入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虚幻状态。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但仍在战略规划、理论框架、话语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为实现“听得到”“听得懂”“听得信”这三大逐次递进的目标,我们需要对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作出更大的探索。

一、扩充传播主体,拓宽传播渠道

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首要任务就是“传得广”,让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听得到”“听得清”。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类传播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各种传播渠道的拓展与丰富。

政府是传播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核心和主力,其作用应当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与发挥。尽管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在学理上已经得到较为自洽的论证和解读,但将这些观点和实践经验总结提炼成明确、系统的治理观,并由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公开发表,确实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推进的工作。因此,当务之急是由官方正式确定“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概念,并将其提升到我国外交政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层级和地位,这不仅可以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有力指导,还可以增强中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此,可参考已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中国的北极政策》等白皮书的做法,尽快制定有关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在各种国际场合中积极对外宣传和推介。此外,最近两年可谓是“海洋大年”,诸多全球性或区域性涉海会议将陆续召开,中国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在联合国海洋大会、联合国环境大会、东亚海大会等国际会议中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写入会议文件或决议,以提高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曝光度和道义感召力。

除政府外,各类社会主体也是传播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政府应支持并引导其有序开展国际交往活动,汇聚国际传播合力。具而言之,我国应改变以往由政府主导话语传播的单一模式,努力推动高层外交、会议发言等官方途径与学术交流、民间交往、网络互动等非官方途径的紧密结合,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媒体、智库、学术团体、普通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外国友华人士等纳入对外传播阵营,建立起多维联动的传播主体体系。此外,政府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官方媒体与民间媒体的融合互通,打造立体化的传播媒介矩阵,扶持新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新闻写作机器人、智能影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效率与渗透力。

二、注重译介质量,增进情感共鸣

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还需做到“听得懂”,使其从“我之口”进入“他之脑”。所谓“听得懂”,主要包含两层要求:在表层上,要准确表达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含义,让国际社会清楚明白其内容,以防止信息的晦涩、失真或歧义;在深层上,要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与受众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利益诉求相联系,引发对方的情感认同与共鸣。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话语译介上的“精雕细琢”与传播策略上的“因人而异”。

融通中外的海洋话语译介是实现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应高度重视翻译工作,善于运用既反映中国人思维方式特点、又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的话语。首先,要顾及受众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及其内含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特质,以及一些专有名词和中国古典诗词、成语、典章语句等用既精炼又精准的语言译介出来,并与受众国的历史典故、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其次,要根据受众的文化特征和阅听喜好选择合适的话语传播语态,运用不同语气系统增强传播力度。最后,还应由官方牵头实施翻译工作,对重要的核心概念统一用词规范,保持译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各种译法的混用及落入美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

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全球受众,不能只提供千篇一律的通稿,而是要“对症下药”。中国应以“外外有别”为原则,强化受众意识,针对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政策立场制定精细化、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挖掘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与其他国家海洋治理政策的契合点,增强受众在认知与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同其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中国应以讲历史和发展的故事为主,侧重传播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中的政治平等、经济合作等内容。对于发达国家和传统海洋强国,中国应寻找并扩大中外海洋话语的共通意义空间,着重讲述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蕴含的法治、安全、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外海洋合作共赢的典型事例,尽可能地避免发达国家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误认为是对现行治理体系的全盘推翻或另起炉灶。对于美国这一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应刚柔并济,既要坚守原则底线,对涉及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阐明严正立场,又要灵活应对,重点对其国内的知华派、友华派、工商界、青少年、社会公众人士等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传播,讲述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损的客观现实和在打击海上恐怖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等彼此主张相近的全球海洋治理议题上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三、采取切实行动,提升传播质效

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国际传播不能仅满足于“听得到”“听得懂”,还应努力让国际社会“听得信”,这才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的高阶目标。然而,单纯进行枯燥的话语阐释的效果比较有限,这要求我们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外化为国际社会能够切身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方面,持续实施双多边海洋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是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的实践载体,也是其外化于行的具体表现。下一步,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小岛屿国家、加勒比国家等,在渔业、航运、旅游、科技、人文、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高标准实施一批兼具示范性和效益性的双多边合作项目,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合作成果,从而更加生动、直观地诠释其深刻内涵。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涉海立法活动。在各主体纷纷参与争夺全球海洋治理主动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努力将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融入并转化为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以为其国际传播增添硬性保障。目前,国际海洋法制体系建设步入大规模的创制与调整期,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机遇。因此,中国应深度参与国际涉海立法活动和联合国海洋大会、联合国环境大会等全球性治理机制建设,将中国全球海洋治理观蕴含的理念和愿景写入国际组织决议或法律文本中,推动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由一般性话语上升为制度性安排。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内涵阐析、立论基础与传播路径》,原刊于《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

作者:崔野,系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