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 多位专家共话发展新路径 ——“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5-11-13浏览: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其基因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共同汇聚成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文化强国建设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海洋文化建设既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精神动力的核心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与“建设具有时代特点的海洋文化”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海洋文化发展与建设,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于11月12日召开了“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集美大学教授曲金良,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校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傅梦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侯毅、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孙吉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海涛、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朱建君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海洋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高艳主任致欢迎辞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主持会议并致辞。她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次、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海洋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加强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必将为推动海洋强国战略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和有利文化条件。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海洋文化发展与建设,今天特邀请在座的各位海洋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召开这次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新时代海洋文化的内涵、外延及核心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海洋文化的使命和担当等问题意义重大。

 

 

潘新春理事长讲话

 

潘新春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推动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定位,重点研究和探讨其传播路径。在宏观层面,锚定新时代海洋文化战略方向,聚焦海洋战略理论的构建,将“一带一路”倡议和“蓝色伙伴关系”的具体实践作为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结合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10万亿人民币的实践成果,从理论层面提炼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与相处之道,向世界传递人海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海洋治理。在中观层面,聚焦区域与领域的体系化构建,重点突破区域海洋文化研究与领域海洋文化梳理两大方向,将我国与二十余个国家的空间规划合作、海岸带管理等成果归纳成可复制的范式,明确中观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在微观层面,要通过“讲故事”打破认知壁垒,借助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将中国海洋技术、合作案例转化为生动内容,融入传统海洋文化精髓,让更多国家从“不理解”走向“主动合作”,切实推动海洋文化从理念落地为实效,为海洋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注入持久动力。

 

王海涛教授作报告

王海涛教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重构海洋文明新范式。他以《新时代海洋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海洋文明范式重构》为主题,提出新时代海洋文化发展与建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根基,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世界交往理论与中国“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智慧相融,创造性提出“人海和谐”“海洋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同时深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海洋文化基因,延续和平合作的交往基因、互利共赢的贸易基因与可持续的生态基因。这一文化实现了四大时代性飞跃:从“边缘补充”到“国家战略”的地位之变、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科学”的认知之变、从“区域流动”到“全球治理”的视野之变、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信”的主体之变,彰显出人民性、和谐性、整体性、开放性、共赢性五大中国特色。通过发展蓝色经济、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活化文化遗产、深化国际合作等多元实践路径,为破解全球海洋生态危机、安全冲突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深厚中国智慧。

 

 

侯毅研究员作报告

侯毅研究员锚定文化强国目标,明晰建设核心着力点。他在题为《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着力点与相关建议》的发言中强调,海洋强国建设是全方位工程,涵盖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科技强国、海洋军事强国等多个维度,而海洋文化强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精神内核”与“价值纽带”的关键角色,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支撑。从历史维度看,中国是海洋文明古国,8000年前井头山遗址的船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与“更路薄”等技术遗产,都印证了“与海共生、尚和敬海”的文化传统。从现实需求而言,当前国际海洋竞争兼具硬实力与软实力较量,美西方在南海等问题上的舆论抹黑、国民海洋知识与权益认知不足、全球海洋治理话语权有待提升等问题,要求海洋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服务于维护领土主权、培育正确的海洋观、应对国际博弈的核心任务。为此,需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理论研究、创新传播方式等路径,传承中华优秀海洋文化,为民族复兴筑牢海洋文化根基。

 

 

傅梦孜研究员作报告

傅梦孜研究员借鉴国际经验,探寻本土发展新参考。他聚焦《外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启示与现实方向》,从海洋文化的概念界定出发,系统分析了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文化发展脉络与实践经验—— 北欧国家(挪威、瑞典)传承维京开拓传统,以“可持续”为核心平衡开发与生态,挪威将海洋油气收益注入“石油基金”储备未来,瑞典研发“零排放船舶”;英国依托“日不落帝国” 海权遗产,推动“全球海洋联盟”应对污染,同时保留皇家海军仪式、建设博物馆传承航海文化;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借古代“海上丝路”传统,依托马六甲海峡发展港口物流与滨海旅游,东盟还建立“海上安全信息共享中心”强化协同。他从国际视角探讨海洋国家历史发展启示与现实方向,提出我国可借鉴“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区域合作”等关键经验,为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梳理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国际参考。

 

王校轩研究员作报告

王校轩研究员提出拓展战略文化,构建中国特色海权思想。他围绕《新时代拓展海洋战略文化的几点思考》,提出需从四方面推动海洋战略文化拓展与升级,为新时代相关工作明确核心方向与实践路径。一是发展完善向海图强理念,既要立足几千年来中国逐步形成的海洋认知,也要不断传播“十八大”以来向海图强的实践成果;要突破近海局限,向远海、深海拓展,向深海要资源、要安全,同时要筑牢近海安全屏障。二是构建中国特色海权思想体系,区别于西方海洋霸权理论,其涵盖维护国家统一、捍卫领海与岛礁主权、掌控管辖海域、保障公海航行自由、掌握海洋开发主动权及海洋事务话语权等核心内容。三是突破经略海洋“和”“合”传统观,明确“和”非忍气吞声、“合”非利益输送,要将国家力量转化为战略威力。四是和平与战争是辩证统一的,要以坚定立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为海洋战略文化发展注入硬核底气。

 

 

孙吉亭研究员作报告

孙吉亭研究员深挖理论根基,厘清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创新。他在题为《新时代海洋文化的理论根基与核心特质》的分享中,梳理了传统海洋文化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为哲学基础,根植老子“道法自然”思想,核心特质体现为开放包容(如妈祖信仰传播)、顺势而为(如渔民祭海敬天)、利用有度(如孔子 “钓而不纲” 理念),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是其“协和万邦”的生动实践。他探讨了新时代海洋文化的内涵拓展与理论创新,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升级全球治理观,形成全球治理、绿色发展、数字传播三大新特质,通过蓝色伙伴关系、零碳海岛、抖音挑战赛等多元实践落地。他将传统与现代海洋文化从哲学基础、核心价值、传播方式等维度对比,明确前者侧重敬畏自然、口耳相传,后者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科技赋能全民参与。同时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科技为引擎、国际传播为目标的实践路径,展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前景,构建了完整的海洋文化发展分析框架。

 

 

朱建君副教授作报告

朱建君副教授活化文化遗产,数字赋能可持续保护。她以《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遗产活化保护新趋向》为切入点,指出海洋文化遗产活化保护已成为新趋势,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遗产活化利用普遍推行,突破传统“原状保存、博物馆展示”模式,深度融入教育、文化产业与旅游,如2024年开启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合井头山等四大遗址推出“古渡新声 潮起东南”实景体验之旅,泉州申遗成功后推出海上丝绸之路打卡游戏等多元活化形式,让遗产焕发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数字科技广泛运用,她从最初的顾虑转变为认可其赋能作用,数字技术既不影响遗产本体保护,还能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永生”,各地通过数字展览等形式让公众多维度体验海洋非遗。同时她强调,需警惕活化保护中的“马太效应”及数字化中“重技术轻人文内涵”的问题,唯有破解这些不均衡现象,才能实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曲金良教授作报告

 

曲金良教授兼顾内外双维,擘画全球海洋文明发展蓝图。他围绕《中国海洋文化当代发展的国内外两个大面向》,提出中国海洋文化自古具有本土在地发展与外向辐射发展并重的历史性格与内涵——依托中华民族对环中国海空间环境与资源的开发智慧、成果传承,以及与周边世界的双向互动,形成了内外一体的“天下”格局,当前学界对其外向辐射发展的重视尚待加强。当代发展需兼顾双重目标:对内既是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文化支撑,更是有机组成,要为解决争端问题凝聚共识;对外既是中国倡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也是全球发展的有机组成,呼应了全球发展、和平、文明三大倡议。强调要增强文化主体自觉自信,构建自主话语与理论体系,做大做强本土海洋文化,提升在国际海洋规则中的话语权与感召力,同时以中外合作模式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海洋文明发展,真正彰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与大国担当。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展开深度研讨,经充分交流达成共识:海洋文化建设不仅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国家海洋软实力、凝聚民族海洋意识的关键载体,必须将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置于优先位置,为整体工作搭建科学框架。新时代推进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把握三大核心方向:一是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地结合,二是融合传统海洋智慧与现代科技,三是平衡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特色坚守。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汇聚了各方智慧与共识,专家发言既有理论层面的创新思考,也有实践层面的路径探索,现场气氛热烈,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海洋文化盛宴”,为推动海洋文化强国建设、助力海洋强国战略落地注入强劲思想动能。未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会议成果转化,助力海洋文化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让海洋文化成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迈向新台阶。

 

 

图文:陈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