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碳汇也称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蓝碳为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低碳海洋经济提供了新的途径,对国家减排增汇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完善中国海洋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蓝碳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的要求;《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及交易机制”。
在国际蓝碳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亟需加大在蓝色碳汇的形成过程、发展机制、标准体系、交易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努力为发挥蓝色碳汇的价值和潜力提供中国智慧与经验,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蓝色碳汇发展舞台上的话语权以及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为此,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将组织召开第七期中国海洋发展研究论坛——“蓝色碳汇与中国实践”学术研讨会,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并围绕蓝色碳汇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开展学术研讨。
会议相关事宜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9年3月23日下午14:00-17:30
二、会议地点: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
三、专题报告人及报告题目:
1.马德毅: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策
2.胡学东:国家蓝碳报告与蓝碳计划
3.叶属峰:新时代海洋蓝碳的使命
4.张永雨:海洋碳汇与气候变化
欢迎中国海洋大学师生报名参会,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s://www.wenjuan.com/s/2ua22u/)在线报名。报名截止时间:3月22日下午17:00。为保证会场秩序,请参会人员提前15分钟入场。
联系人:张士洋 史卓然
联系电话:0532-82031177 0532-82031178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
2019年3月18日
附件:报告专家学术简介
马德毅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原所长,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科研性课题20余项,其中作为主持或主要负责的省部级课题14项,承担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次,科技创新奖2项次。主持和领导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主持编写《20世纪末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牵头起草了《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标准(GB18668-2002)。研究方向:蓝色碳汇、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北极科考等。
胡学东
海洋资源学博士,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书记,曾任国家海洋局蓝碳工作组牵头人。受邀在国家海洋局2017蓝碳国际论坛做主题报告。曾任农业部黄渤海渔政局副局长,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中国海警局副参谋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等多部专著。参与中越、中日、中韩、中俄等渔业协定谈判;参与多部渔业、海洋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是多部渔业教材的作者和编撰人员。
叶属峰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三级教授。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宁波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中国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海洋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GEF/UNDP/SOA“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保护生物学专家等。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863计划项目(重点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蓝色碳汇、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与预警及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张永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碳汇与能源微生物研究组负责人。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微生物海洋学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副理事长。建立了中国近海超微型植物丰度数据库,实现了超微型浮游植物驱动的海洋固碳大数据评估;提出并对大型海藻-海带养殖系统中看不见的水体碳汇进行初步评估;主持1项原国家海洋局海洋碳汇行业标准的制定。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海洋局专项等多个项目。在Natl Sci Rev、Sci Total Environ、Appl Environ Microb、Harmful Algae、FEMS Microbiol Ec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方向:藻菌病毒间的互作关系及其驱动的海洋碳汇、海洋能源微生物资源与代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