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峰等:海平面上升的各国应对之策

发布时间:2023-10-11

面对持续上升的海平面,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总体来看,世界各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一、搬迁移居

对一些受海平面上升威胁较大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搬迁移居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应对措施了,尽管这是无奈之举。前文已经提到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就是城市搬迁的一个典型例子。雅加达是目前受海平面上升影响严重的城市之一,印尼万隆理工学院教授亨利·安德里亚斯预计,30年后北雅加达地区95%的土地将会被海水淹没。为防止国都沉没于海水,20198月,主政印尼的佐科政府就提出将首都迁至东加里曼丹省首府三马林达与港口城市巴厘巴板之间,20221月,印尼国会正式批准了这一迁都计划。迁都计划预计花费约320亿美元,尽管耗费巨大,但面对未来可能的“灭顶之灾”,迁都已经是印尼当下最好的选择了。瑙鲁是全球最小的岛国,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危机,该国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了一座瑙鲁大厦,作为未来国民迁居之地。但是由于经营不善,目前承载该国希望的瑙鲁大厦已经被抵押。图瓦卢是仅次于瑙鲁的世界第二小岛国,该国是全球首个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国家,早在200111月份,该国领导就对外发布声明,宣布该国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经失败,该国居民将逐渐撤离海岛,举国搬迁。2002年新西兰政府同意每年收留75个图瓦卢移民。目前1万多人口的图瓦卢每年有6 000多人长期在附近国家打工,留在国内的图瓦卢人也都想尽快撤离海岛。帕劳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国家,原本拥有2万人口,为躲避海平面上升危机,目前该国已有4000人移居海外。总体来看,对于一些受海平面威胁严重且紧迫的小国而言,它们没有广阔的土地作为缓冲,同时也缺乏资金和技术来建设海岸防护工程,迁居海外就是它们无奈但最好的应对策略了。

二、建造巨型海岸防护工程

建造海堤、防波堤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一项有效措施,目前不少国家都在建设这样的防护设施。比如,受海平面上升威胁较大的马尔代夫,已经开始在主要人口居住的岛屿外围修建海滩防护墙。荷兰受海平面上升威胁较大,较早就开始通过修建防波堤来填海造地,然后将防波堤内的水抽干,形成被称为“圩田”的旱地。这种“圩田”既能拓展陆地面积,又能减缓海水对核心区域的侵蚀,比较适合荷兰这种国土面积狭小、地势较低的滨海国家。新加坡大部分国土位于海拔15米以下,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海拔不足5米,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低洼岛屿,海平面上升将可能使新加坡三分之一的土地沉入海底。2019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计划在未来100年内投入至少1 000亿新加坡元兴建沿海防御性设施,具体包括两个方法,一是效仿荷兰,采用“圩田”的填海造地技术来保护海岸线;另一个方法是填海造岛,并用堤坝将这些岛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蓄水池,以作为雨水的排水系统,目前填海造岛计划安排在新加坡东海岸至樟宜滨海沿岸,填海造出的“长岛”将同时实现新加坡的“住宅区计划”和“海岸线保护计划”。上面提到的海岸防护工程核心思想是利用人工材料和技术来改造自然环境,以应对海平面上升,而在美国纽约、孟加拉国的沿海地区,人们则用天然牡蛎壳堆积的牡蛎礁来抵御海浪,进行自然防御。这种方法不会污染和破坏环境,值得广泛推广。

三、加强海岸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

海岸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生态系统、盐沼生态系统等。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它们的根系发达,纵横交错的根系网络能让它们牢牢地扎根于滩涂,在海岸边形成一道严密的防风浪栅栏。研究表明,当红树林覆盖度大于40%及林带宽度在100米以上时,就能够消除85%的海浪,即使10级大风刮起的巨浪也能被它们削弱为平波。海平面上升对东南亚国家也构成了较大威胁,为防止海浪侵蚀,目前东南亚国家都开始加强了对红树林的保护和培育工作,印度尼西亚较早就建立了多个红树林国家公园,越南、泰国正在投资建设红树林保护区,利用红树林最典型的国家还属新加坡,该国在自然公园以及全境沿海区域大量种植红树林,期望通过这样的自然防御屏障来应对海平面上升。除红树林外,珊瑚在抵御海浪入侵方面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健康的珊瑚可以吸收97%的波浪能,这对削弱海浪潮汐侵蚀力、保护海岸意义重大。海平面上升对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等地也有较大影响,目前这两个国家均将珊瑚礁海域设为国家公园,并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对关键区域进行严格保护。除红树林、珊瑚外,沿海沼泽地也可以削弱海浪潮汐对海岸的冲击,目前美国加州正在逐步恢复旧金山湾的沿海沼泽地,以减少风暴潮和海浪侵蚀的影响。类似的,美国波士顿市也提出了“弹性波士顿港”计划,计划将沼泽作为海浪与城市间的缓冲地带。海岸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是一项较为缓慢的工程,而一旦构筑好了这一自然屏障,就能大大减轻潮汐海浪对海岸的侵蚀,降低海平面上升威胁。目前,不少受平面威胁较小的国家都在未雨绸缪,积极采用这一海岸防护措施。

四、建造漂浮城市

为应对海平面上升,人们开始大胆发挥想象,尝试在海平面上建造一个漂浮的人工城市,由于城市是浮于海面,因此无论海平面如何上涨,都不会威胁到其上面的人工城市。目前,马尔代夫、韩国正在积极实践这一设想。马尔代夫计划打造一座可以容纳20 000人居住的漂浮城市,城市轮廓设定为类似蜂窝状的六边形,由5 000个漂浮单元组成,每一个漂浮单元在当地船厂建造完成,然后拖到海洋中连接在一个水下大型混凝土结构上,通过伸缩钢锚定在海床上。这座漂浮城市的首批居民计划于2024年初开始搬迁,整座城市将在2027年竣工。韩国釜山目前也在建造一个类似的漂浮城市,釜山港是韩国最大的港口,也是联合国人居署永续人工浮岛的首个试验地点。釜山浮岛总面积约合6万平方米,最外围拥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和自然林地,内部则是用木材和竹子建造而成的住宅区,岛内可居住1.2万人,拓展后最高可容纳10万人。浮岛底座采用一种特殊的生态岩石制成,比水泥更坚硬,足以抵御洪水、海啸甚至5级飓风。浮岛的整个主体由6个漂浮在海上的正六边形浮岛组建而成。除了住宅区外,这座漂浮城市还包括学校、商业购物中心、零售店、酒店、娱乐场所、停车场和公共工程设施。此外,这座浮岛上还建立有零废弃物循环系统、闭环水系统、食物系统、净零能源系统、创新交通系统和沿海人居环境再生系统,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可以自我维系的城市。该项目已于20224月启动,有望于2025年竣工。

五、打造气候适应性城市

应对海平面上升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不能仅寄希望于海岸防护工程,特别是海平面上升仅仅只是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危害,因此,我们更需要从气候变化的宏观视角来思考应对策略。为此不少城市和地区开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英国伦敦发布了海岸带《弹性建设和风险防控》(2011),荷兰鹿特丹发布了《鹿特丹气候变化适应策略》(2013),美国波士顿发布了《应对海平面上升》(2013)、旧金山发布了《旧金山海平面上升行动计划》(2016年)等。2014年,我国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认为城市应该利用湿地、植被和开阔地带等自然资源来吸收和消散水。在中国654个最大的城市中,约有641个经常受到洪水的影响,尤其是沿海城市。海绵城市战略希望80%的城市土地能够吸收或再利用70%的雨水,对沿海城市而言,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极大降低城市洪水的威胁,目前我国海南省三亚市是践行这一城市建设理念的典型城市。同时,近年来我国还先后出台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这些战略和行动方案就是我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海平面上升)的综合策略和行动指南。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性灾害,全球气候变暖是其根本原因。要从根源上彻底控制海平面上升,还需要世界各国回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内,主动承担和完成“区别但有共同责任”的减排目标,共同遏制和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拯救人类自己。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平面上升的各国应对之策》,原刊于《生态经济》2022年第11期

作者:邓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副教授;崔振东,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