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等:日韩北极公共外交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10-18

当前北极正在经历的态势变迁使得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北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中国而言,作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地区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的价值意义,中国需要对此予以关注,并积极参与。但是,当前我国参与北极的实践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掣肘,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日韩北极公共外交的积极作为,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思路。

一、加强北极外交提升优先次序

随着北极事务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家利益愈发与北极息息相关。在涉及北极事务的顶层设计方面,中国于2017年设立北极事务特别代表,同年6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将冰上丝绸之路纳入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布局;2018年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总体战略布局的基本框定。但相较于日韩两国而言,中国在顶层设计上表现得相对滞后。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北极事务在国家总体外交议程中的优先次序,强化北极事务外交。

另外,随着北极地缘态势的变迁以及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深度参与,中国需要在总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拟定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公共外交的阶段性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以更好地指导参与北极事务,实现北极治理议题上的互惠共赢。

二、深化第二轨道外交加强各方互动

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总体来看并不乐观,长期处于相对弱势的困境中。因此,有必要发挥以学者、高校等科研机构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以及企业团体等民间团体的力量,扩大与涉北极事务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的互动,推动第二轨道外交”,发展中国北极事务公共外交事业,塑造积极主动的北极伙伴形象。

第二轨道外交作为官方外交的软性补充,适合触碰那些传统外交短期内无法突破的领域,是实现有效沟通、减少误解的重要渠道。比如,日韩两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企业多为大型私人财团和企业,而中国的企业主体多为国有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误读。因此,需要发挥第二轨道外交的优势,以软性互动影响国际舆论。例如,可以推动各类智库的交流互动,鼓励和支持国内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之间建立沟通机制,通过智库间人员互访与合作、智库观点的宣传交流等方式,进而影响这些智库对中国北极参与的再认识,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打造极地城市强化品牌效应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融加速,北极航道常年通航的可能性大幅提高,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接北极航道开发的重要据点,其作用不容忽视。鉴于中国与日韩两国在北极事务上相似的身份定位以及利益诉求,中国在推动北极公共外交时可以借鉴日韩两国的城市品牌经营路径,依托沿海港口城市,对接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航线沿线港口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发展城市外交,打造极地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影响力。

此外,沿海港口城市可以通过加强与涉及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国内外城市之间的深入互动,积极寻求与所在区域重点港口城市的人文交流及利益融合,搭建冰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进而增进国外对中国参与北极实践的了解,以此获得国际社会的好感度,为中国深度参与北极事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深化中日韩三国关系推动区域间北极合作

同为近北极的东北亚国家,中日韩三国既在北极事务方面存在相似的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又在北极问题上是同舟共济的关系,这使得推进中日韩三国北极合作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首先,中日韩北极事务高级别对话作为三国共议北极事务的重要平台,应基于此,继续深化三国北极合作领域,丰富三国北极事务对话内容,提升对话级别,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日韩深入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进程。其次,基于三国北极域外国家的共同身份以及都设有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现实,中日韩可将北极科考作为三国北极事务深度合作的切入点,加强在气候变化、海冰融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北极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此外,三国在涉及北极事务的其他领域也应尽可能保持合作,推动区域间北极合作的联动性,构建北极问题在东北亚地区的发力点,提升地区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改善北极国家域外排他的传统态度,以便最终共享北极利益。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日韩三国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比较研究》,原刊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作者:孙凯,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君,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