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4-03-18

南极海域生物资源丰富,达七千余种,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渔业资源之一,其蕴藏量丰富,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9年《南极条约》出台,各国对南极及南大洋资源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1980年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签署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并于两年后成立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CCAMLR作为《南极条约》框架下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唯一多边机构,负责制定各类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受理并发放南极渔船捕捞申请、发布统计数据和报告等。

中国自2009年起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由于起步时间远远晚于前苏联、日本、挪威等国家,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需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有助于激发我国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潜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南极磷虾营养物质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南极渔业资源也为当前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多国支持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付诸实践。我国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有序参与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2009年以来,我国在南极磷虾捕捞数量、捕捞与加工船只、磷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南极磷虾产业起步较晚,与挪威等优势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南极渔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仍需进一步加深。目前已出台《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白皮书(2020)》等政策指导文件,但我国南极磷虾企业在南极渔业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领域参与度不足,在南极渔业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环保产品的宣传力度上有待提升,未来南极磷虾企业如何参与磷虾产业布局、如何落实渔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家层面的宏观引导任重而道远。

第二,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技术科研积累较少,基础研究薄弱。主要表现在磷虾捕捞加工船只设计、建造经验不足,船只专业程度有限,当前主要作业渔船仍是国外进口的高船龄二手渔船;渔船捕捞方式及船载加工技术有待改进,目前我国仍有作业渔船采用传统捕捞方法,捕捞加工船只的核心技术也尚未完全掌握,与国际上高效、环保、先进的捕捞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南极磷虾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挪威在发展南极磷虾产业时,专注南极磷虾的捕捞加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等多个环节,而我国南极磷虾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公司主营业务也略显单一,南极磷虾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南极磷虾企业品牌构建上,我国虽已在磷虾精深产品加工领域取得部分专利,但市场销售份额较低,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尤为有限。

二、我国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结合主要国家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吸收借鉴国际优秀实践,坚持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部分国家已出台政策文件,引导南极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向环保与可持续性方向发展。2015年《挪威在南极地区的利益和政策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寻求南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2022年澳大利亚更新《澳大利亚南极战略及20年行动计划》,提出可持续管理南极磷虾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对磷虾及其捕食者的科学研究、有针对性的科学调查南大洋生态系统、搭建科学实验室研究磷虾的生态恢复能力。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生态平衡、经济规律和国家利益,稳妥有序推进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对磷虾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优秀国际案例、发展模式的跟踪和分析,深入研究并逐步完善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控南极磷虾捕捞渔船规模,发展南极磷虾绿色船舶,做好国内磷虾产业发展布局。

其次,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南极磷虾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挪威南极磷虾产业迅猛发展得益于其精湛的捕捞和加工技术、先进且环保的捕捞加工船只和补给船只,以及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的南极作业渔船多为国外进口的大龄渔船升级改造而成,“深蓝”的建造说明我国在智能化磷虾捕捞加工船的方向上经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创新联盟等平台,集聚国内外船舶制造、捕捞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制药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应重点突破南极磷虾船舶装备技术、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协同高端海洋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研发攻关,推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在做好磷虾企业品牌建设的同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在捕、存、开发等方面的差距。

最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南极渔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一般为自然科学,而南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领域人才协同作用,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磷虾船舶制造与研发、生态捕捞技术、低碳冷链物流、海洋生物制药、磷虾企业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对标国际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打造专业化的研究与运营团队,促进南极磷虾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同时,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外向型人才,关注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修改及该领域技术创新情况,增加我国在国际南极渔业保护活动中的贡献度,为我国参与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智力支持。

 

文章来源节选自《南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启示》,原刊于《中国渔业经济》2023年第2

作者刘禹希,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实习员;陈琛,系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博士;林香红,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