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智库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议程设置、提升软实力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5-23

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正面临新的形势,具体而言,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规制、目标和客体四个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海洋治理主体更加多元且难以协同,治理规制类型多样但呈整合趋势,治理目标笼统抽象且未尽一致,治理的客体更加复杂且相互联系,全球海洋治理刻不容缓。具有“社会组织”和“智库”二重性角色的社会智库作为国家在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议程中设置议程、拓展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但中国社会智库要发挥自己的社会性和专业性优势,仍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海洋战略意识,提高议题选择质量;加强智库合作互动,建构跨国智库网络;着眼制度切入点,完善成果推广转化,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一、增强海洋战略意识,提高议题选择质量

社会智库是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也是连接政府、企业和公民的重要桥梁。在全球性海洋谈判与会议等国际议程中,中国社会智库可通过其舆论影响力提升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海洋治理理念的关注,促使议题进入国际议程,从而构建共商、共建的全球海洋治理环境。

首先,中国社会智库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不忘初心,明确自身定位,本着服务中国海洋治理决策需求的主旨,增强海洋战略意识,围绕着中国的海洋问题,坚持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发挥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其次,中国社会智库在海洋领域的研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国内需求与国际责任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在全球视野下研究中国问题,又要从中国的角度研究全球问题。中国社会智库不仅要注重国内需求,将自身关注的议题与海洋强国建设相联系,还要系统把握全球海洋问题,强调海洋主权、公海保护等较为敏感但重要的国际议题。中国社会智库在议题选择时要找好平衡点,处理好维护全人类共同海洋权益和国家自身海洋权益的关系,在各国海洋问题深度交融、海洋治理合作关系逐步加深的全球海洋治理中展现中国社会智库担当。

在议题选择和界定层面,中国社会智库也需要加强与决策部门沟通,与政府保持联系。决策需求是社会智库研究的原动力,智库应与政府部门建立交流与沟通机制,在充分感知和全面了解决策需求、社会需求、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有建设性、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海洋治理方案。同时,由于全球海洋治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及跨学科综合人才的培养,这有助于提高议题选择质量,提出创新且可行的中国议题。中国社会智库可以借鉴西方智库的“旋转门”机制,通过智库、政府和企业三方之间的人员流动来保证社会智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使得议题更加行之有效。

二、加强社会智库合作互动,建构跨国智库网络

全球海洋治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需要加强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互动,形成合力。目前,为应对全球性海洋问题,中国社会智库已经走出国门参与海洋领域的国际议程,但是中国政府仍占据了国际交流的主动权。为更客观地推动达成多边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化全球海洋治理交流合作关系,中国社会智库需要加强与参与海洋领域国际议程的其他国家智库的合作互动。

一方面,中国社会智库应重视与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智库的对话交流,可以通过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模式,积极推荐智库人才到世界海洋保护组织等国际组织竞选岗位,在组织内利用资源加强与其他社会智库的交流,也能提高在世界海洋峰会、联合国海洋大会、BBNJ谈判等国际平台上的能见度。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智库应借助国家力量搭建多方参与的国际对话平台,如海洋相关论坛、对话会、圆桌会等,通过构建此类交流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向全球传播海洋治理的中国主张和方案,从而进一步塑造国际议程、赢得国际话语权。

智库作为“领袖的外脑”,其成立初期大多局限在本国国内,但是随着全球海洋治理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智库也应顺应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建构跨国社会智库网络来解决全球海洋问题。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推进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已与许多国家、地区和组织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社会智库应利用好全球伙伴关系的资源,在跨国空间中塑造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国智库网络,促进知识与人才的全球流通。国际知名智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早于2006年和2007年就先后成立“布鲁金斯-清华中心”和“布鲁金斯-多哈中心”两个海外分支机构,并在之后不断进行智库网络扩展。中国社会智库也应借鉴布鲁金斯学会的发展经验,通过设立跨国分支机构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来构建社会智库网络,提升知识储备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有更多的渠道进行国际沟通交流,进一步拓展中国社会智库在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议程设置中的活动空间。

三、完善议题成果推广转化,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全球海洋治理应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但美国等海洋强国凭借着权力、资源等先发优势,长期影响全球海洋治理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智库应积极推广符合全球化合作趋势的议题,从而获得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智慧的国际议程设置。

中国社会智库应善用智库渠道加强对中国“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传播,为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中国方案提供智力支持。中国海洋治理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推广:一是举办高层次论坛或演讲、发表专题研究报告或著作,扩大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二是通过承担政府课题,提出议题建议;三是定期出版刊物,借助媒体宣传议题;四是完善社会智库中英文网站及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网站是政府及公众了解智库情况的门户,是展示社会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完善社会智库官网的建设,有助于传播社会智库成果。在完善网站平台的基础上,应积极对接媒体平台,运用多媒体及自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视频客户端、各大报纸的客户端等)扩大社会智库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同时,中国社会智库需要将专业高深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公众所理解的语言,快速传播研究成果,推动达成共识。中国社会智库作为中国政府在全球海洋治理国际事务中的“协助者”,为了获得更多国家的关注与支持,在成果推广时应更加注重国际传播,可以通过构建外文网站或参与各项国际性讨论会等进行议题推广,在同世界各国及其智库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寻求治理共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在各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发展。

在全球海洋制度不完善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社会智库应从适应和改革两方面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一方面,中国社会智库应适应已有的国际议程,在议程中维护中国在相关海洋国际制度中的良好声誉。中国社会智库应以专业、诚信的姿态参与各项国际制度的议程设置,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信用资本,同时对于抹黑中国海洋治理的论调也要敢于发声,从而进一步掌握更多海洋议程设置的渠道。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智库应持续推进中国海洋治理国际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国社会智库应在全面系统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国际形势制定中国特色的海洋议题,倡导将共同体等原则运用于海洋治理,呼吁增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提升现行海洋国际制度的包容性。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社会智库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议程设置的行动机制与实现路径》,原刊于《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6

作者王琪,系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吕一品,系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