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沙龙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4-06-04

5月30日-6月3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海洋发展高端论坛暨庆祝海大百年华诞海洋发展学术活动周系列活动的六场学术沙龙相继举办。沙龙内容涵盖了当前海洋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每一场都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度见解,吸引了众多听众的关注和参与。

六位主讲专家围绕南海形势、海洋文化传播、“一带一路”建设、海洋碳汇、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生动讲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自领域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激发了在场听众的浓厚兴趣。在交流环节,现场互动气氛热烈,有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探究,也有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启迪。大家纷纷表示,活动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收获了很多研究启示和灵感。

学术沙龙(一)

 

5月30日上午,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李立新局长在中国海洋大学行知楼404研讨室开启了首场学术沙龙活动。李局长主讲题目是《中菲南海博弈——黄岩岛维权之我见》。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新昌教授主持。

李局长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论述了黄岩岛自古属于中国的多方面证据,并且结合工作经历,讲述了我国在黄岩岛维权的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黄岩岛维权形势和应对之策。

问:我们如何应对菲律宾的“蜂群计划”?

答:菲律宾很早就制定了“蜂群计划”,即利用渔船吃水浅的优势,从四面八方进入黄岩岛,多不胜防。我们要改变战术方法,创造新的执法工具,实现有效扼制。

问:怎样依靠法律在黄岩岛进行维权?

答:我们要加强利用国际法解释我国南海权益主张的相关研究,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为打赢法律战做好充分准备。

学术沙龙(二)

 

5月30日下午,外交部前边界与海洋事务代表周健老师主讲题目为《仲裁案以来的南海形势和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期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郭佩芳教授主持。

周健老师对南海仲裁案以来的南海形势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分析南海矛盾冲突的根源和发展的趋势。分析了仲裁案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的主要立场和政策变化,以及美国的最新南海政策及其带来的挑战。关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问:面对当前南海周边形势,我们怎样维护海洋权益?

答:以综合安全观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为出发点,重新审视“航行飞越自由”对于维护国防安全、能源贸易生命线和海外利益的重要性,构筑新兴大国的海权理论;发展岛屿定义,服务南沙岛礁建设,创造性运用国际法,构建完善中方有关主张;研究南海共同开发和沿岸国合作的法理基础和依据,探讨建立新的双边和多边共同开发模式,缓和油气和渔业资源开发的冲突。

学术沙龙(三)

 

5月31日上午,集美大学杰出人才岗教授曲金良老师主讲题目为《如何讲好中国的“海洋故事”》。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朱建君副教授主持沙龙。

曲老师和大家探讨了大海洋学科群建设、海洋文化研究的东西方差异、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理念,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等内容。

问:我们应传播怎样的“海洋故事”?

答:在全球化的今天,讲中国故事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更是基于当前国际海洋形势的紧迫需求和国家战略的远见部署。我们应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正如我国历史传统所强调的“天下一体,四海一家”的理念。我们需要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挖掘,展现中国的特色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智慧。

问:我们要怎样传播和平与合作的海洋理念?

答:我国一直强调构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但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海权理论的影响,以及当前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我国海洋话语权、海洋相关议题设置较弱等原因,我国所秉持的海洋和平合作理念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突破这一困境途径在于,一是要形成中华海洋文明发展自身的话语体系;二是通过一带一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具体合作领域传递和平合作的理念;三是要加强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的治理能力,提升中国海洋话语权。

学术沙龙(四)

 

5月3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张春宇副研究员主讲题目为《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刚教授主持沙龙。张老师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和概念,并从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三个层面,结合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信息技术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解读,讲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要有道路自信,要充分的理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改革始终要在双轨制下进行。问:未来很多产业会被数字化取代,中国现在做好准备了吗?

答:相比很多国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中国有大市场,有制造业基础,可以发展生活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而新技术对个人而言是未来肯定会面临的挑战,要学会利用新技术作为自身发展手段。问: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否会受到外部质疑?

答:理念的传播是中国在国际宣传方面面临的难题,我们需要提供更多自下而上的、贴近生活的宣传产品,也要提升国内NPO组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国民对外的话语表达能力。

学术沙龙(五)

 

6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张永雨研究员主讲题目为《近海大藻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性与面临挑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刘晓收教授主持沙龙。

张老师提出大型海藻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有潜力的路径之一,但其碳汇计量被严重低估。通过介绍我国浅海大型海藻养殖的碳汇过程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海带养殖可以释放大量的DOC(溶解有机碳)、RDOC(惰性溶解有机碳),以及产生大量藻体碎屑,形成固碳效应。

问:大型海藻养殖经济效益怎样,是否有企业愿意投入?

答:养殖海藻的经济效益没有海参等经济物种高,但在双碳战略下,碳交易会产生收益。

浒苔有自然沉降,近海有氧讲解导致微生物。

答:人为下沉有风险,

问:在浒苔爆发期使用沉降的方法处理,是否会对其他藻类产生恶性影响?

答:这个时期漂浮在海面的基本都是浒苔和马尾藻,对其他大藻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浮游植物是否有影响有待研究。

学术沙龙(六)

 

6月3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薛永武术教授主讲题为《海洋人文价值与海洋人才培养》。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金永明教授主持沙龙。

薛教授与大家交流了海洋特有的人文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海洋人才培养。提出海洋人文价值体现在海纳百川、不拒小流的包容性;五湖四海、有容乃大的浩瀚性;地势坤柔、上善若水的谦卑性;兼容并蓄和融合汇通的同化性;海洋文化与审美情怀的诗意性;天人合一与人海合一的超越性。

问:海洋人文价值如何渗透到海洋人才培养中?

答:海洋人才的培养,要树立全新的海洋思维、培养海洋人文精神、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需要建立人类与海洋的多维关系,在人海合一中找到培养海洋人才的契合点,让海洋人文价值成为海洋人才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海洋人文价值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问:海洋人才培养需要通才教育,但现在学科培养体系又很专业化,如何解决?

答:在专业学科的主线下,可以尽量在一级学科下实现通才教育,比如把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等专业的教学研究融通起来。

 

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自由交流思想、深入探讨学习的空间,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和跨学科合作,激发了大家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