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训华: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总体目标

发布时间:2024-07-22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需积极改变传统海洋思维和观念,真正将中国人由大海带入大洋,建立起基于现代世界秩序的海洋观念。如何培育国民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有研究指出,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全面地建立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开展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依归,是建构海洋国家意识和培育新型海洋观。

所谓海洋国家,笔者以为不仅是指具有海洋主权,并且还应有强烈的海洋拓展意识和运用海洋向世界施加影响的强大能力。我国存在海洋意识淡薄、海权措施不力、海域争端激烈等问题,塑造海洋观是一种举措。孙光圻认为,海洋观是人类在与海洋打交道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凝练、思考和升华等理性活动,所形成的认识、利用、开发与管控海洋的主观思维集群,海洋观是人类与海洋辩证关系的核心内涵。在推进海洋观建设方面,有研究提出,将海洋基础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海洋意识,鼓励各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活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民共同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人类历史上有以大陆审视海洋的黄色海洋观和以海岛含沿海狭域审视海洋的蓝色海洋观,前者多为海陆兼备、资源丰富具有广阔陆地腹域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和地区,后者多为区域狭窄、土地稀少、资源贫乏的海岛或沿海国家和地区。在新时代要跳出中国历史黄色海洋观与西方历史上蓝色海洋观的时代局限,将两者合理内涵有机整合,并将视野投向远洋。

一、海洋国家意识是推进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基本目标

海洋国家意识是指作为国民所应具有海洋国家的意识、思想、行为等总和,是海洋思维、理念和特征在国民意识中的总的体现。海洋国家意识体现在海洋领土意识、海洋战略意识、海洋思维意识和经略海洋意识,其核心在于经略海洋意识。国民海洋国家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文化、社会等多种渠道加以长期熏陶而成,并深刻烙印在民族性中。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在战略目标上面向全民开展海洋意识提升和海洋素养培育,总目标是提升民众海洋国家意识,培育新型海洋观。宏观推进目标与具体六大领域,是宏观与微观、目标与载体、根本与抓手的关系。战略教育推进在内容、目标、方法、平台等需与时俱进,借助国家、学校、社会等资源作为推进保障。

战略教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借助海洋叙事形成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教科书是最好的向民众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载体。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在海边出生、泛海学艺等,都隐藏着海洋的影子。

需要指出的是,海洋国家意识不是指在海边生活的国民意识或将其确定为国家意志,而是指在思考国家或区域发展中,要将中国视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置于国家资源运用的重要位置,向海定陆、由海向洋,积极运用海洋资源经营自己国家,在生活中也有运用海洋资源的这种意识状态。

二、海洋战略教育指向海洋软实力

海洋软实力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有学者认为,海洋软实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国内海洋事务中通过非强制的方式运用各种资源,争取他国理解、认同、支持、合作,最终实现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一种能力和影响力。韩增林等也都给出了大致类似的答案。笔者认为,海洋软实力的非强制性,不仅体现在海洋资源观、海洋价值观,更体现在其海洋话语权方面。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话语体系,相较于海洋硬实力,更是影响深远并需要持之以恒加以培育。

向陆还是向海是一道重要选择题,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自于海上,危险亦来自海上。该时期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的战术性胜利,带来的是中国失去海洋近五百年的战略性失误,以及海洋视野消亡所造成的落后挨打局面。走向海洋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在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下,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还没有真正成为海洋国家的极少数之一,俄罗斯是另外一个国家,但俄罗斯有着传统海洋强国的底子。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着手,有效经略海洋,走向海洋国家。

朝向土地和朝向海洋将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前者保守、视野向内、严谨慎重,后者则开放、冒险、善于开拓。朝向海洋是一种改造国民性和国民家国观念的重要路向,在世界一体化的规则中,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学校海洋教育是开展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主要途径,社会海洋教育是海洋战略教育实施的薄弱环节,这些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国家战略方式加以改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虽有漫长海岸线,但中国整个文化特征和文明特征是黄土的,是陆地的。即使在现代交通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中国仍有独特的相对封闭性。将中国的国防由传统的三线推向海防,加强中国战略纵深,实施远洋防御战略,将国家战略前沿大大推向了海洋。中国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比较优势地位,成为海洋国家只是必须经历的目标之一。尽管中国不可避免也必须成为海洋国家,但从海洋国家的历史看,这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惟有保持海洋发展势能、变通海洋发展理念和措施途径,才能更好实现对传统海洋国家的超越。

三、路口理论是我国培育海洋国家意识实现新时代赶超的内在逻辑

中国真正成为海洋国家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核心利益,也是国家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将基于路口理论寻找赶超现有海洋国家的方式和途径。从大航海时期的葡萄牙、迈向新世界无敌舰队的西班牙、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扎根大陆蓝百合的法国、为出海口而战的俄国、脱亚入欧的日本、日耳曼战车的德国、再到如今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这些海洋大国无一例外都形成自己的海洋国家发展模式。

路口理论是指多辆车在通过十字路口时,尽管有红绿灯的限制,但那个维持势能的车辆,即使在一路落后的情况下,只要能保持势能和坚定不移的目标,由于红灯及车辆等待等因素,该车辆最终一定能够超越其他对手,并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维持海洋势能需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理念、思维和路径是决定海洋模式的根基。后发海洋国家明晰势能和动能所在,改变传统海洋观念,实现完善和超越,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被历史所证明。

海权是经略海洋的基础条件,海洋国家是当今世界体系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海洋国家。日本在海洋身份的形成中,政治、知识精英起了巨大的作用,日本海洋身份还是一种文化抉择,满足了近世日本国民的心理需求。当前全球的贸易体系依靠海洋并以国际制度为支撑的开放系统,海洋国家也是一种国与国斗争的重要体系。

四、新型海洋观的核心是向海定陆、由海向洋

海洋观是指人们对于海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传统中国的海洋观总的来说是作为陆地的附属,在经济上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当前我国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观,虽是并重,但还是以陆地为主。在未来,新型海洋观应更加重视海洋,向海定陆、由海向洋。海洋观的核心是人、海与社会的关系,而不单是人海关系。

新型海洋观的价值核心是向海定陆、由海向洋,是推进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思维目标。向海定陆是新型海洋观的第一层级,涵盖了在陆海统筹基础上优先基于海洋思维的总体认识论,是定位陆海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由海向洋是新型海洋观的第二层级,指在向海定陆基础上需要建立起远洋思维,将中国人对海洋的视野、思维和思想上从大海转向大洋,经略海洋既包括近海也包括远洋。海洋观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论包含海洋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海洋战略价值等,新型海洋观需要回答这些涉及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文章来源:节选自《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海洋教育实践推进的新视域》,原刊于《浙江社会科学》2023年第2

作者:刘训华,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