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等: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及战略建议

发布时间:2024-08-21

一、发展目标

对于我国海洋油气装备的发展,从2035年和2050年两个时间节点制定发展目标。

1)到2035年,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和技术总体处于并跑阶段,部分处于领跑阶段。基本建成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和技术体系,初步形成3000m油气开发装备和技术能力,实现深海资源开发主要关键装备和设备的国产化,有效支撑我国深远海的油气开发,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到2050年,海洋油气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面建成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和技术体系,形成超过3000 m资源开发装备和技术能力,全面实现关键装备和设备国产化,成为海洋油气开发高端装备的制造强国,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流花16-2油田群开发模式

 

二、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见表1

  

1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重点发展方向

 

三、发展建议

1、无人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常规海洋装备产业的升级

加快海洋装备无人化、智能化升级,建设数字油气田、智能油气田,提升海洋装备建造和运维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海洋装备的现代化升级;加强常规海洋装备设计建造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工程设施规模化定制,构建通用工程模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实现工程设施共享,助力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

2、超前部署3000米级超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

以突破南海深远海油气开发的技术瓶颈为目标,超前部署3000米级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为深远海开发做好储备。加快突破自主可控的深远海油气独立开发关键技术装备,重点突破FLNG液化、存储、外输装卸等核心装备(用于气田)和深水FPSO装备(用于油田);加强对TLP、圆筒形FPSO、深远海保障平台、深水大型多功能施工船等新型浮式装置的技术攻关,打造能够适应南海开发不同需求的深水开发舰队;针对深远海回接距离远的问题,攻克水下分离器、水下多相泵、水下压缩机、深水智能集输管网等关键设备。

3、制定关键核心装备清单,加快核心装备的突破

建议设立制约我国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关键设备和卡脖子技术重大专项,加大原始创新力度,重点开展深水工程所需的原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加快开展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国产化应用、浮式设施配套关键设备研发力度,加快推动深水浮式设施配套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强深水工程关键设备和产品及其所需的原材料(低温材料、抗腐蚀材料、抗高温和高压材料等)和核心元器件(高精度的监/检测数据传输器件、大型轴承、滑环堆栈、深水立管柔性接头/张紧器等)的自主研发,推动国产化和产业化应用。

4、加快水下生产装备的国产化应用

国产多种常规的水下生产装备已经完成部分产品的自主化研制,即将陆续择机应用,建议尽快优选落实目标油气田,加快水下生产装备的国产化应用推进速度;以渤海受限区域的开发为契机,推动浅水水下生产装置广泛应用,助力渤海开发;加快深水核心水下生产装备的攻关,尤其是适合深远海开发的全电式水下生产装备、水下压缩机、水下分离器等目前国内较为薄弱的环节,助力我国南海深水开发。

5、加快实现FLNG的突破,打造大国重器

南海深远海离岸数百乃至上千公里,缺乏可依托设施,水深远超1500 m,为实现深远海天然气的独立开发,FLNG装置是首选方案。FLNG等深海高端装备既是开发深海资源的大国重器,也是科技创新重大突破的里程碑。高端重大装备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于其首次应用,建议给予一定的配套政策支持,以鼓励相关企业积极推动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建议立项进一步支持FLNG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研发,为后续示范应用做好储备。针对其生产处理、液化、船体、系泊、外输等环节的核心设备和材料予以攻关,重点突破紧凑式预处理设备、液化工艺包、液舱维护系统、单点系泊装备、外输装备、低温设备及材料等,尽早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装备能力。

6、加强海洋装备测试及认证体系建设,助力首台套装备的应用

加强海洋装备测试体系的建设,确保工业样机研发完成后能够经过测试以验证其性能;完善国内海洋装备认证机构和体系建设,获取并积累相关认证经验;加强中试、海试体系建设,为工业化应用积累数据和经验;通过海洋装备测试及认证体系建设,打通国产装备投产前的最后一千米,助力首台套装备的应用。

7、探索海洋油气装备与海上新能源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我国已经积累的海洋油气装备领域的优势和经验,积极探索海洋油气装备与海上风电、海洋能、海上制氢、海洋地热能等多种途径的油气+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原刊于《中国工程科学》2023年第3

作者:程兵,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付强、李清平、刘一斌、朱琳、吴英,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