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建悦等: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

发布时间:2024-10-30

依据对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分析,本研究认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新”之所在、“质”之所向和“生产力”之所旨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框架,有助于科学、系统地评估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中,“新”之所在主要指生产力三要素的创新及其优化组合,可以用要素创新维度进行刻画;“质”之所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可以从质量提升维度进行描述;而“生产力”之所旨则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追求海洋经济的经济效益,又要重视其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可以从综合效益维度进行体现。

一、要素创新层面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强调生产要素创新及其优化组合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素创新层面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核心环节。借鉴韩文龙等的研究,本研究认为,测度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创新层面不仅应聚焦于海洋实体性要素(如海洋劳动者素质、海洋劳动资料科技含量、海洋新型劳动对象利用)的提质增效,而且应考虑海洋渗透性要素(如海洋技术创新、海洋生产组织变革、海洋数据要素应用的深度融合。

一是海洋实体性要素的提质增效。这一维度主要涵盖海洋劳动者素质、海洋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以及海洋新型劳动对象的有效利用,三者共同构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实体运行的基础框架。首先,海洋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海洋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不仅包括传统海洋产业工人的技能升级,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吸引具有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海洋劳动资料科技含量的提高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开发所需的劳动资料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可以大幅度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水平。最后,海洋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已从单一的海洋实体资源扩展至海洋数据资源等新型劳动对象。对这些海洋新型劳动对象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对海洋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是海洋渗透性要素的深度融合。这一维度包括海洋技术创新、海洋生产组织变革以及海洋数据要素应用。这些要素通过渗透到海洋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与实体性要素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首先,海洋技术创新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它不仅指单项技术的突破,更是技术“群落”的协同创新,如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网络,都是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其次,海洋生产组织变革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需要推动生产组织变革,实现生产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例如,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建立互联网平台协同作业等措施,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此外,海洋数据要素的应用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已经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海洋数据要素的应用水平直接评估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度,成为衡量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二、质量提升层面

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中,质量提升层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需要准确评估海洋资源利用高效化和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以反映海洋新质生产力在质量上的提升。

一是海洋资源利用高效化。海洋资源利用高效化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对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海洋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跨度内,在维持相同产出水平的前提下,所需资源消耗量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评估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程度的关键指标;二是海洋全要素生产率,除关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之外,还需要考量所有投入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程度,以全面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三是海洋资源循环利用率,可以通过统计海洋矿产、生物资源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来衡量,高循环利用率体现了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二是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现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该维度通过海洋产业升级水平和海洋经济绿色水平两大核心指标群,全面评估海洋经济产出的质量与效益。首先,海洋产业升级水平是衡量海洋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在此维度下,重点考察海洋产业高级化和海洋产业融合水平。海洋产业高级化强调海洋产业链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如深海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海洋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海洋产业融合水平则关注海洋产业与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海洋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增值,推动形成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其次,绿色发展水平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采用海洋产业绿色产出偏向等指标进行度量,同时通过引入碳排放强度等具体指标,量化分析海洋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与影响,引导海洋产业向低碳、循环、绿色的方向转型。

三、综合效益层面

综合效益层面是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不仅要求精确测度海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深入分析海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全面评估海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第一是海洋经济效益的评价。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意味着海洋产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进而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经济产出。因此,作为评价海洋新质生产力最直观的维度,海洋经济效益应聚焦于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产值增长率、就业贡献等指标。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海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二是海洋社会效益的评价。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应带来海洋经济效益的增长,还应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因此,海洋社会效益的评价应关注海洋新质生产力对民生就业、社会稳定、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具体而言,首先,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应在评价框架中纳入反映就业贡献的指标,如海洋产业就业人数、就业增长率等;其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提高海洋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幸福感,评价框架中应设置反映海洋产品销量的指标,如滨海旅游收入等;再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评价框架中应设置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如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沿海地区人均GDP等。

第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海洋环境效益是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中的关键指标,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就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推动海洋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因此,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中应设置反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指标,如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

综上所述,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应该从要素创新、质量提升和综合效益三个层次构建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进而实现对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系统性评估。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与评价框架研究》,原刊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纪建悦,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迟宇航,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曹绍朋,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