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润等: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20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目标指向。面对时代机遇与现实困境,在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数字海洋城市的现实情况和制约因素,把握其价值内涵,制定有针对性、多角度、多方面的具体探索路径。

一、丰富海洋文化的传播形式

讲好海洋故事,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有数字加持以丰富文化传播形式,以“宣传为王”为发展导向,创新数字海洋文化推广模式。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始终围绕赋能海洋强国的目标而展开,通过立足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任务,直面当前海洋文化传播形式的局限性,从而有针对性、全面化、多角度地丰富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传播形式。首先,要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使得传播效益最大化。5G时代,传播媒介与传播载体多元化、广泛性发展,应利用云计算、16K显示、数字孪生技术将海洋人文景观、海洋自然资源呈现在公共场所。以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兴岛棒子舞”为例,通过数字全息技术将其中蕴含的民俗奇观、海洋文化元素利用图像处理算法,通过地铁长廊展示。其次,要科学运用数字技术,使传播群体最大化。应运用计算机视觉动作捕捉技术,结合海洋祭祀、神话故事等内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打造海洋专属App或微信小程序,以含有海洋文化元素的音乐、游戏、剧本杀作为流量,或利用大数据算法技术,将海洋文化教育内容投放其中。最后,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使传播范围最大化。应通过“5G+虚拟现实”实现跨界式创新,在渔业、牧业各领域广泛利用“科技+艺术”理念,建立数字海洋牧场。因此,丰富海洋文化传播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二、促进地域性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产业的多样性与海洋城市主体的多元化构成了地域性特色海洋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供给方式的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则为赋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在“科技兴海”战略的基础上,应通过数字技术扩宽地域性海洋产业,将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推至深层次建设。可以从原创和改编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培育原创特色文化IP。利用IP价值提升海洋城市知名度,衍生地域性特色商品,加之数字驱动,精准筛选、投放、定向选择受众,促进海洋城市多行业双赢。如:引用“斑海豹”为大连市IP形象、“白鹭”为厦门市IP形象,建设IP数字商业生态圈;“趣秦皇岛”作为秦皇岛市创造性提出的海洋文化符号,进而形成品牌效应。打造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行“海洋生物形象”的数字人民币;拍摄海洋元素影视、综艺、人文作品;联合博物馆推出联名国潮数字海洋藏品、海洋系列游戏联名皮肤、限定数字盲盒等。另一方面,要拓展特色海洋产业空间。深度挖掘滨海城市海洋医药、海洋牧场、海洋渔业、海洋电商等数字特色海洋产业,弥补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数字技术结合各个海洋城市的人文、气候、风俗等因素不断创新地域海洋资源,加快建设各海洋城市物流枢纽中心,形成“海洋城市+内地”的辐射帮带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掘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创新技术与手段。

三、推动海洋文旅产业新融合

坚持创新引领,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积极创新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与旅游的融合新业态助力海洋强国建设。“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应坚持好、运用好数字文化融合新业态,着力推动海洋城市旅游从吃海鲜、游海滩、住临海,向了解、学习、探求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的转变。在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下,海洋城市智慧驱动海洋文旅,继而推动数字海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蓄力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首先,要提升海洋科创水平。借助数字化建模与三维信息系统的构建,建立数字海洋世界互融体验平台,通过改变传统海底世界的样式与功能,打造“海洋元宇宙”,增强沉浸式智能化旅游体验。其次,发挥数字化文物保护传承中的优势,将现场的海洋文化遗产延伸至“云端”,构建公共海洋文化数字资源融合平台,推广“互联网+公共服务”。最后,要催生数字旅游业态。各级文旅部门根据海洋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部署并筹划建设适合当地发展的智慧旅游管控和服务平台,将临海城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整体罗列,以红色脉络为基调贯穿蓝色海洋文化发展,推动“云旅游”“云观赏”模式,实现文旅融合的有机合成,打造“海洋云观赏”系列平台。可见,通过提升海洋科创水平,促进数字海洋文旅融合,可推动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升级,进而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四、培育数字化技术人才队伍

高级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涌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持续动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突破人才瓶颈、弥合海洋文化人才数字鸿沟成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开辟海洋文化建设新领域,不断形成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育数字化技术人才以助力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完善数字化学科建设。创新海洋城市特色大学数字化教育模式,利用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专设数字化第一、第二课堂。从资源整合,到大规模建设,再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利用好海洋这一特色,搭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进行现代化高等教育,建设特色海洋大专院校,培育新时代数字化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其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高质量海洋教育体系是海洋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保障。应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健全海洋人才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论断。高校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应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常态化调整。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应四方合一,共同推动海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提高“蓝色国土”意识,奠定海洋人才基础。

五、加快海洋城市数字化转型

数字海洋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使海洋城市、社会、人文等要素数字化、信息化,以支撑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构建海洋城市数据资源平台,推进海洋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强化海洋功能、特点,形成一批集历史感、科技感于一体的数字海洋城市,赋予了海洋城市新的使命。如《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数字化赋能,建设数字大连”;《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以海洋城市数字化建设为基点,深入推动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第一,要坚持数字海洋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立场。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从大力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鼓励数字文化产业新态发展等方面入手,利用数字海洋文化强化“蓝色国土”意识,政府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加快转型数字化海洋城市建设,从而持续深入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第二,深化海洋城市改革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城市要牢牢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科学规划数字化城市空间,提升数字化基建能力,加快城市网络空间新布局,实施“数字经济赋智”持续推动海洋城市数字基建,数字服务、数字治理和数字创新。因此,作为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的产物,海洋城市数字化转型能够更好地为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赋能海洋强国服务。

文章来源:节选自价值·困境·路径:以数字海洋文化现代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原刊于《现代交际》2023年第8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刘紫润,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姜海龙,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