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农:正确处理中美海洋关系

发布时间:2025-01-13

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南海、东北亚水域、印度洋、南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地区六个海域的战略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国际机制和身份认知。在北冰洋和南极地区,国际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南海、东北亚水域、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讨论则没有涉及两国与国际和地区机构的互动。北极理事会是北极治理的主要平台,除政府和研究机构外,许多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各种国际机制促进着极地地区的有效管理。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等机制发挥其在北极的作用。美国作为北极沿岸国家,曾两次担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并积极参与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南极条约》体系是南极治理的基石,中国作为《南极条约》体系正式成员及咨询委员,积极参与南极治理。美国作为1959年《南极条约》的主要缔造者和大多数附加协议的主要起草者,致力于维护《南极条约》体系。

身份认知是理解国家海洋战略的关键。中美两国在不同海域的战略实践反映了其对自身身份认知的差异。在北极,中国强调自身作为非北极国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北极治理,以维护自身在北极的利益。美国则强调自身作为北极沿岸国家的身份,积极主导北极治理,以维护自身在北极的领导地位。在南海,中国强调自身对南海的主权权利,积极维护自身在南海的利益。美国则以维护航行自由和国际秩序的责任为由介入南海事务。在东北亚,中国强调自身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国家的地位,积极参与东北亚合作。美国则强调自身在东北亚的安全承诺,加强与盟友的合作,以维护自身在东北亚的影响力。在印度洋,中国强调自身作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重要国家的地位,积极参与印度洋事务,以拓展自身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则强调自身作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主要安全提供者的角色,加强与盟友的合作,以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在南太平洋,中国强调自身与南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南太平洋事务,以拓展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则强调自身与南太平洋岛国的历史联系,加强与盟友的合作,以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尽管对不同海域的研究存在略微差异,但都体现了这样一个共识:在全球海洋领域,中美两国既存在持续冲突,也存在合作机遇。这一共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美海洋战略提供了基础。

一、读懂对方心态

在更广泛的双边关系背景下,中美似乎正在接近新的力量平衡,这表明两国之间的战略僵局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美国的“全面海域态势感知”倡议涵盖整个印太地区,从印度洋延伸到东南亚,一直到达南太平洋。随着美国坚定推行这一新战略蓝图,以及中国海上力量不断向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拓展,两国海军力量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延伸到这些海域。在全球海洋舞台上,中美通过战争解决冲突在政治和技术上都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一共识,了解各方心态成为缓解紧张局势、克服障碍、减少对抗的关键,并可以为潜在的合作途径铺平道路。

从中国角度来看,美国海上联盟的形成和印太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了实质性挑战。因此,制定保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战略并建立海洋战略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促进该网络内的合作,中国希望巩固其海洋地位并确保其海洋利益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凸显了海洋国家之间培育合作、互信和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美国认为中国不断升级的海军能力对其全球海上主导地位和安全构成潜在挑战。为此,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遏制中国海洋实力增长的措施。例如,2020年3月,美国印太司令部第25任司令菲利普·戴维森强调了太平洋防御倡议的关键性,该倡议旨在通过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力、能力和威慑力来应对来自地区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的潜在威胁。

面对竞争激烈的海洋环境,中美两国都必须意识到并正确处理心态方面的差异。中国海上实力迅速提升,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基于历史经验,美国往往以能力衡量意图,可能无意识地夸大中国战略动机,例如将中国在南海的正当权益维护视为对美国全球利益的挑战。相反,中国可能会低估自身实力扩张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广泛战略影响。例如,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事活动,虽然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但也可能被一些国家视为对地区秩序的挑战,引发周边国家的担忧。两国都需要时间进行战略调整,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避免战略误判。

二、深化对海洋战略的理解

与历史上的陆地与海洋大国之间的竞争相比,当前的中美海上竞争呈现出快速演变和重大变化的特点。首先,两国竞争的根本目的截然不同。中国的海洋战略倡导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积极参与海洋治理,建立公平的海洋秩序,致力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相比之下,美国的海洋战略以维护自身全球利益为核心,追求传统的海上霸权和控制权,强调对全球主要航道的主导地位和军事力量的威慑和投射能力,并建立军事基地网络来维护其海洋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海洋竞争和地缘政治紧张。这些截然不同的目标凸显了每个国家在海洋领域采用的不同战略。中国强调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致力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美国则强调军事力量和霸权主义,试图维持其全球海洋主导地位。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陆地和海洋大国之间的传统区别逐渐消弭,内涵、外延不断扩展融合。陆地大国凭借航空母舰、大型水面舰艇、核潜艇等,能够在远洋地区投射军事力量;海洋大国则加强了陆地军事行动能力。由此,陆地和海洋大国的传统优势和劣势变得不再明显。展望未来,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预计将会扩大,超越常规军事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海洋科技、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治理等领域。两国需要深化对海洋战略的理解,审慎评估自身行动的战略影响。

三、化解当前困境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主要大国,在海上拥有重要利益。近年来,中美在南海等海域频发争执,海上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避免误判、降低冲突风险、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双方急需建立及时、透明的沟通渠道,就全球关键海事问题进行广泛磋商,推动军控讨论,加强海上军备的交流。中美海上竞争的核心是利益分歧,而非主权或者航行自由。如果双方不能有效解决彼此的合理关切,不展开富有意义的讨论,而是强调各自的原则和立场,久而久之,不可避免的后果将是两国海上冲突和对抗不断升级。

尽管存在竞争,中美在应对全球海洋相关挑战方面仍存在潜在的合作途径。两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包括联合打击海盗、保护海洋环境、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维护开放和谐的地区海洋秩序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两国的当前竞争主要是秩序和法规层面的争端。为了确保稳定的海上关系,必须建立一套相互认可的规则或者秩序,且被两国和整个国际社会所接受。要建立基于普遍认可原则、尊重国际法和各利益攸关方的秩序,只能通过广泛的谈判和对话实现。共同努力对于形成持久的海上互动、降低风险、促进稳定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太平洋、印度洋还是其他海域,中美双方都应避免单方面行动并建立针对对方的海上安全机制。两国的行动重心应该是培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及促进合作。

文章来源:节选自《解码中美全球海洋战略:困境中的共存之道》,原刊于《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年第3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洪农,中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国南海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