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献珑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更紧密“全球南方”合作的作用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5-05-27

面对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形势严峻,南北发展鸿沟扩大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作为之举,也是以自身现代化实践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担当之举。整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重塑科技共同体赋能全球南方创新发展,重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赋能全球南方协调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赋能全球南方绿色发展,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全球南方开放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赋能全球南方共享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重塑科技共同体赋能“全球南方”创新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新发展阶段的艰巨任务,以创新赋能提效为契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桎梏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关键政策抓手。全球南方的角度看关键核心技术桎梏,可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将科技当做限制、遏制、剥削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垄断、不合理征收高额专利使用费、干扰并阻挠科学技术的自然流动传播、限制及切断学术及人才交流、对科技产品的上游进行断供、对科技领域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制裁,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平衡分布、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等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发展赤字和创新鸿沟。

科学技术本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合作中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重塑科技共同体,构建包容、平等、均衡的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将逐步推动全球科技格局的重组和创新生态的变革,促进全球南方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强国,但其领先优势正逐步被削弱;另一方面,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枢纽节点在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迅速崛起。

中国长期以来通过援外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等务实举措,汇聚新质动能,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其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印度洋岛国为例,中国秉持授之以渔的理念,与印度洋岛国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赋能岛国科技人才培养。2024年,中国将面向包括岛国在内的印度洋国家启动实施蓝色英才计划,围绕绿色发展、应对气变、海洋规划、渔业发展等领域设立100个专题培训项目,同时建立中国-印度洋地区海洋合作与培训中心,提升各国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治理水平。此外,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先后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岛国签署协议,建设国际技术人才交流与发展平台,通过定向援外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岛国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科技人才基础,助力岛国经济转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此外,中国还通过加强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倾斜、搭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派出专项公关科研团队等具体措施,助力岛国提升专业化人才素养、解决人才短缺危机。

二、新质生产力重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赋能“全球南方”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来看,人力、土地、能源、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综合成本结构变化,带动了百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产业链大迁移: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和德国转移;20世纪60—70年代,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向韩国、新加坡和部分拉丁美洲国家转移;20世纪80年代初,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大迁移过程中,全球南方小国,如资源制约型的印度洋岛国,因市场规模小、产业体系不完整、能源价格高、基础设施落后,很难突破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困局,获得整体性协调发展的机会甚微。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过程中,会遭到俘获效应: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市场优势和先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攀升实行阻截,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应用,后发展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变得困难重重。

近年来,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和气候危机等引发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选择制造业回流以应对经济的不景气。中国则呼吁创新因素是推动全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部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与各国一起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以印度洋岛国为例,中国长期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通过搭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持续推进南南合作技术转移,推动技术援助与产业合作,引领印度洋岛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向更高效、智能化的方向转变,促进新商业模式和新产业形态的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作为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合作交流平台,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迄今已召开两届。202312月,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召开,专设印度洋岛国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塞舌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科摩罗、马达加斯加等印度洋岛国出席论坛。论坛发布的《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聚焦中国-印度洋地区国家蓝色经济发展援助合作问题,成果清单涵盖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旨在帮助印度洋国家提升渔业养殖、水产品加工、资源养护与调查等领域能力水平;提出新能源印度洋倡议,支持光伏发电、水力发电、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技术在印度洋地区国家推广运用等。

三、新质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赋能“全球南方”绿色发展

气候变化、传染病大流行、资源能源短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由于其复杂性、超长性和跨国性的特点,经常导致全球的非常态危机,尤其给全球南方国家带来复杂严峻的影响,加剧了贫困、粮食匮乏、基础设施灾害等问题。印度洋岛国等沿海发展中国家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能源资源匮乏的影响,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关切。然而,全球变暖对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运作方式构成了生存威胁,只为应对地方性生产和区域性环境破坏而设计的基础设施和治理系统已不再符合未来几十年对良好环境和有效治理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更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尤其在推动绿色能源应用、海洋资源探测、生态环境改善、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政策,已将绿色低碳科技推向更多国家,使得绿色智慧产业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力量。

作为全球清洁低碳能源使用的引领者,中国在推动与印度洋岛国绿色高科技合作,提高岛国自然资源利用率,助力岛国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先后与岛国签署光伏电站专案投资协议”“马尔代夫11 MW光伏项目等多个清洁能源合作建设规划,助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国家建设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水电站等设施,为当地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帮助岛国逐步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推进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挑战。中国与印度洋岛国建设了多个联合研究计划和联合实验室,如中国科学院-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中国-马达加斯加大陆架联合实验室等,合作项目覆盖了绿色能源、绿色农业、海洋技术、环境发展等多个领域。此外,中国与塞舌尔、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岛国持续开展联合海洋科考调查,助力岛国海洋资源探测、生态环境改善等。

四、新质生产力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全球南方开放发展

全球价值链和国际贸易的传统类别上看,中国的贸易舒适圈、经济舒适圈一直被局限在西方发达国家范围内,这也为西方发达国家依然能支配全球大部分资源奠定基础。而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重塑全球贸易投资结构。以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业态,以元宇宙AI演艺直播、数字设计等新模式、新产业、新服务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传统的市场限制、时空限制,而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数字化弯道超车的机遇,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中国不但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最大的产品出口国,也通过资金、技术和经验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化转型,优化了国际投资结构,也使低门槛、高效益新生产模式涌现,助推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新产业。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购买力的上升,将为中国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有助于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对全球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经济合作一直是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下,中国全力推动包括印度洋岛国在内的非洲国家破解数字转型瓶颈,缩小数字鸿沟,打破数字贸易壁垒,涵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运用、移动应用支付、社交媒体等,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涌现,数字经济合作的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助力非洲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为例,华为在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的框架下,对接毛里求斯发展规划,持续加大在数字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力度,为毛里求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247月,华为在数字人才3.0发布仪式上宣布,将在未来4年内提供4000ICT人才培训机会,包含华为ICT学院、华为未来种子、政府公务员培训、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和数字技能普惠计划,助力毛里求斯成为数字人才强国。迄今,华为已与毛里求斯七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设有AI5G、数通、云计算、数字能源等课程。近年来,华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技能培训、支持文教事业等方式助力毛里求斯消除数字鸿沟,夯实国家发展所需的数字人才基础。

五、新质生产力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赋能“全球南方”共享发展

作为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新质生产力既对人的素质、对人的协作和共享精神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条件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通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人类。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价值遵循。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球南方的共享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大范围开放共享,逐步打破了小部分国家从中垄断牟利的局面,也使得全球南方国家的劳动资料不再处于稀缺状态。例如,数字化开放获取使得知识文本和先进技术资料可以免费、自由且有尊严地获得,全球南方国家的劳动资料不断推陈出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提高全球南方国家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更加丰富、价格更加亲民。第三,新质生产力助推劳动者技能结构升级,改善就业结构,使劳动形式更有弹性。例如,一些危险的传统体力劳动被智能机械所取代,劳动者向更高附加值、更安全的行业转移,提高了整体就业质量。

从中国卫星产业的走出去,既可以看出中国卫星通信企业如何实现从区域运营商向全球运营商的转变,也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全球南方的共享发展。20128月,中国航天首个在海外建设并拥有自主使用权的斯里兰卡康提电信港奠基,实现了中国航天资源的国际化和天地一体化服务的走出去;同年11月,斯里兰卡首颗通信卫星“Supreme SAT I”搭载中国长征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弥补了斯里兰卡在通信上的不足,让斯里兰卡成为全球第45个拥有通信卫星的国家;20135月,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共同签署航天项目合作协议,中方在轨交付一颗自主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并开展北斗系统在斯里兰卡的商业运营。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卫星合作计划助力斯里兰卡的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实现飞跃发展,提升了斯里兰卡的渔业、交通、信息采集等行业的能力和效率,也提高了斯里兰卡人民的生活质量。合作也使斯里兰卡获得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的机会,促进了本地人才的成长和技术发展。以渔业为例,斯里兰卡拥有超过1700公里的海岸线和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渔业维持着斯里兰卡超过250万沿海居民的生计,是该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卫星提供的气象和海洋监测数据,对于斯里兰卡实现常态化生态监控、渔业资源科学精细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和导航功能帮助斯里兰卡渔船提高捕捞效率,优化捕捞路线,优化防灾预警系统,提升渔业生产的安全性;通信卫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渔船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分析决策同步管理渔船,避免进入有争议海域,有效应对海上紧急情况。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升级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斯里兰卡渔民从传统的打渔转入海上牧场的建设,转向休闲渔业、智慧渔业和数字渔业,收入也获得极大提升。

文章来源:节选自《新质生产力赋能更紧密的全球南方合作》,原刊于《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朱献珑,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朝华,《城市观察》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