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等:融合之道:海洋强国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重向度

发布时间:2025-07-14

海洋强国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高校特别是涉海高校要自觉主动地在讲好海洋故事、建构起与中国实力相称的海洋话语权和传播好海洋声音的过程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发挥突出性作用,但是同时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树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因此需要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海洋科普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构筑起一个培育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学习空间,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海洋强国意识,并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将海洋强国意识自觉地转化为爱海、惜海、护海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努力方向。

一、六位一体:丰富思政课海洋内容教学,构建理论教育体系

探索海洋强国战略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路径,必须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聚焦国内国际海洋形势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掘思政课中的鲜活知识,经过严密系统的论证,逐步建构起海洋强国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探索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贯穿海洋法律教育和海洋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海洋基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将爱海洋国土与爱国、海洋强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观念意识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国家海洋安全意识和海洋强国自信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聚焦影响民族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权威的历史资料为蓝本,带领学生回忆近代中国因疏忽海洋探索、海防建设而招致的祸患与侵略,最后落脚到当前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解读上,引导学生牢记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自觉担负起海洋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抓住国家历代领导人关于海洋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通过对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强国建设的阶段性政策目标的解读分析,向学生展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壮阔历程,坚定高校大学生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视角要宽,立意要远,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海洋世纪中人与海洋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聚焦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海洋强国建设有关的时事热点,以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探索、海防建设、海洋外交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鼓舞学生,坚定学生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家之间尤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问题,坚定地维护领海权益和捍卫国家主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要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为主线,分析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建构逻辑、实践要求和当代价值,同时以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攻坚技术、海洋装备等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主观感受,强化大学生投身新时代新征程海洋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二、横向贯通:大思政课联动海洋强国意识教育,构建实践教育体系

海洋强国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关系、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两对相互矛盾的关系在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无法完满解决的,需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去寻求融合路径。第一,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矛盾关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建构的话语体系是不同的,而且通常还具备了普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将海洋强国意识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用不同的专业话语体系去讲好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海洋强国故事。例如,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可以把海洋经济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等;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聚焦海洋法律和海权意识的研究;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的海洋历史,剖析海洋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第二,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宏观层面上看,海洋强国战略是一个深刻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系统完整地理解这一战略的深意;从微观层面上看,即使将海洋强国战略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这对专业背景受限的学生来说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要向学生呈现一幅生动、系统、完整、准确的海洋蓝图,让学生细化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解,纯粹的理论传输难免显得苍白,需要在理论教育之外,辅之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海洋强国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学生对于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观感受,提升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涉海类、农林类高校要主动搭建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的基地,充分利用各地的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海港、走进博物馆,深入基层,了解渔民,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普通高校也要利用VR、全息投影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创造条件,营造海洋文化学习的氛围,也可以通过搭建海洋教育校内校外互通机制,加大交流访学,实现优质海洋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学生的海洋知识需求。

三、立体多元:多重赋能驱动海洋+”科普体系建设

海洋科普是推动海洋强国意识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大课堂中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海洋科普更加注重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的专业性、全面性、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海洋科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海洋强国意识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拓展。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组建科普专业团队,广泛吸引涉海人才参与和支撑共建,形成各类海洋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培养一批懂海洋、爱海洋,具备海洋知识的专业人才,打造海洋意识教育的命运共同体。二是依托社会优质资源,发挥科普基地正能量。加强校企合作,围绕海洋+”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科技宣传、人才培养等系列活动,通过共建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力争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广泛而有效地增强海洋知识科普效果。三是创新海洋科普资源供给方式,提高大学生海洋知识吸收能力。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建立不同形态的科技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通过人机互动、3DVR、模型演示等新型设备带领大学生领略海洋风采。另外,当前的海洋科普工作需要牢牢把握住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契机,借助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平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以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海洋科普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吸收能力。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向纵深发展。新时代我们更要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当代大学生正是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新动能、新力量的中坚和主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抢占大学生的海洋强国意识教育思想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育他们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使大学生成为海洋强国战略蓝图的描绘者和建设者。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强国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三重向度》,原刊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黄慧敏,大连海洋大学硕士;蔡静,大连海洋大学教授;杨博玉,大连海洋大学硕士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006-2017 电话:0532-82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