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个针对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战略,“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沿革。该倡议的核心内容在于动员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担任其海洋大陆和家园的守护者与倡导者。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和平队作为主要执行机构,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最大特点是充分对接太平洋岛国的新地区主义。该倡议的出现,并不是美国的偶然之举,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战略的一个缩影,“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的提出既体现了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图谋,也反映了其所奉行的“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理念。在这里,很难对“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进行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刚刚提出不久,其宣称的很多举措有待进一步观察。二是影响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思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自身经历、情感和利益诉求、社会环境、地区环境、国际思潮等。这些因素将共同塑造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的思想,美国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三是诸如文化、价值观之类的对象,很难进行量化考察,对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的思想进行评价,难度非常之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将使得美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布局更为完善,战略结构更加平衡。
目前来看,美国太平洋岛国战略既有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布局,也有文化上的布局。“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将通过塑造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的亲美思想,帮助太平洋岛国解决最为紧迫的挑战,提升美国在太平洋岛国的软实力。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青年群体的可塑性无疑是最强的。因此,参与“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的太平洋岛国青年领导人在对外决策中很容易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美国在太平洋岛国对中国的有限硬制衡已经开始。特朗普第二任期仍可能继续实施“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并进一步强化力度。中国应未雨绸缪,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应对。
一、为太平洋岛国青年提供气候治理培训
当前,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气候变化交流机制主要由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以下简称“气合中心”)负责。气合中心由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和山东省共同建立,落户在聊城大学,是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设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平台。得益于该合作平台,中国为太平洋岛国青年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气候变化培训。自2022年以来,聊城大学已经举办了两届面向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等岛国青年领导人的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培训班。在参加培训班的基里巴斯渔业和海洋资源发展部地球科学司司长大卫·耶廷(David Yeeting)看来,培训班有利于增强太平洋岛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发展。此外,气合中心还支持2024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南南合作线上培训。很多太平洋岛国的青年领导人和学者参加了此次培训。
二、推动同太平洋岛国青年的教育交流
教育交流对于加强彼此间的理解与共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一是继续向太平洋岛国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邀请更多的岛国青年来华访学。通过中国向太平洋岛国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太平洋岛国留学生。2024年,五邑大学面向斐济、所罗门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招收了15名留学生。在中国同瑙鲁复交后,外交学院在2024年招收了一名来自瑙鲁的留学生。聊城大学将在2025年招收来自太平洋岛国的二十多名学生。此外,中国还可以尝试向非建交岛国提供政府奖学金。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非建交太平洋岛国调研团于2024年7月对帕劳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帕劳希望中国可以提供政府奖学金,支持帕劳青年去中国留学。
二是继续扩大孔子学院的设立。孔子学院是增进中外国家理解与沟通的纽带。中国应该支持有意向的太平洋岛国机构同中方合办孔子学院。目前,中国在太平洋岛国有四个孔子学院,即聊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外交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分别与萨摩亚国立大学、南太平洋大学、法属波利尼西亚大学、巴布亚新几内亚科技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随着太平洋岛国政局的变动,中国有望同更多的太平洋岛国合办孔子学院。2024年12月24日,汤加议会选举艾萨克·瓦鲁·埃克为新首相。这标志着汤加政局发生了新的变动,新政府将重组人员结构。其中,埃克将任命新的教育部部长,加快孔子学院的建立。早在2018年,中国与汤加就达成了合办孔子学院的意向,但这一意向始终未能落地,还应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三是继续实施面向太平洋岛国的教育援外培训项目。援外培训项目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传播中国经验和理念。中国对外教育援助彰显了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聊城大学承担了中国第一个面向太平洋岛国的教育援外项目。自2016年开始,聊城大学先后派出5批23人次远赴萨摩亚中学、汤加中学支教。这批教师在外克服语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挑战,指导太平洋岛国青年学生学习中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等,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但在到期后,太平洋岛国教育援外培训项目并没有继续实施,处于停滞的状态。太平洋岛国驻中国大使多次请求中国继续实施面向太平洋岛国的教育援外项目。
三、对太平洋岛国青年提供海洋治理培训
海洋同太平洋岛国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太平洋岛国面临着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洋酸化、珊瑚白化等复杂的海洋问题。因此,海洋治理成为太平洋岛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切。太平洋岛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海洋治理规范,构建了世界上最为精密的海洋治理框架。“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战略”将海洋与环境作为七大主题领域之一,目的是让所有太平洋岛国人民都生活在可持续治理的蓝色太平洋大陆上,同时保持对环境威胁的抵御力。但由于太平洋岛国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其海洋治理,因此依靠外力成为其海洋治理的根本路径。对中国来说,在海洋治理领域帮助太平洋岛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关于同太平洋岛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立场文件》也指出,中国充分理解海洋环境对太平洋岛国的重要性,支持岛国保护海洋生态,开展海洋预报与灾害预警工作。对此,中国可以对太平洋岛国青年在渔业、海洋空间规划、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培训。
具体而言:渔业培训方面,夯实渔业合作机制。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培训机制比较成熟,主要有中国(广东)-太平洋岛国渔业培训班、太平洋岛国“汉语+船员技能+养殖技术”培训项目等。2023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合作南京共识》的发布为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培训提供了引领;海洋空间规划方面,继续发挥多个机构的作用。中国海洋基金会给太平洋岛国海洋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持。自2018年以来,中国海洋基金会围绕海洋空间规划,积极为太平洋岛国提供海洋人才培养。同时,推动成立中国-太平洋国家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该中心将为太平洋岛国海洋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海洋防灾减灾方面,重视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的作用。该中心于2023年2月在五邑大学启用,聚焦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并于2024年6月举办了“太平洋岛国灾害管理研修班”。
文章来源:节选自《美国“蓝色太平洋青年倡议”:沿革、成因及应对》,原刊于《云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3期
作者:梁甲瑞,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