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海洋牧场作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是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探索。未来,海洋牧场不仅将发挥“蓝色粮仓”的重要作用,还将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重要议题。中国需要立足实际,正视困难挑战,不断提升自身海洋牧场发展水平,并积极引领海洋牧场国际合作,为海洋牧场国际机制和标准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有效融合,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努力方向。当前,中国海上风电建设如火如荼,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具有较大空间。未来宜依托海上风电能源、结构优势,探索发展海上休闲垂钓、海上智能微网、潜水观光、海上住宿等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拓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认真总结国际海水增养殖和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案例,科学选择适宜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的区域;在国家层面,制定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标准、规范,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建立技术体系。提高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技术原理研究水平,加强环境友好型海上风机研制、生态型运维技术研发;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完善风险预警。将海洋生态放在突出位置,将融合发展试点与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推进;实时监测海上风机建设、运行对海洋牧场环境资源的影响,健全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和应急预案机制。
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产业园。海洋牧场建设规模较大、投资较高,项目成本回收期长。一方面,打造“标准海”。在政府牵头下,统一完善用海前期工作,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高海域利用效率,降低企业、养殖户的用海成本。另一方面,扩大海洋牧场投资主体范围。政府可选择资质等级高、技术力量雄厚、资金资源丰富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入驻海洋牧场示范产业园,在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形成以“大渔带小渔”“新型带传统”的发展模式。
二、完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系
积极吸取韩国等国的先进经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为基础,结合海洋牧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推进海洋牧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确定海洋开发、利用、管理的主体及相关各方的权责。创新海洋牧场管理体制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和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原则,明确不同主体在海洋牧场经营、开发、管理和维护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范海域使用,明确风险与收益分担机制。
三、持续强化科研投入
作为一项交叉性、长期性的系统工作,海洋牧场涉及海洋生态学、海洋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技术体系,是中国海洋牧场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加大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的研发。研发海洋牧场生态礁体材料、设计、制造、组合与布局技术,重点突破大型人工鱼礁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优化海藻场草床的修复与移植技术,研究大型藻类海草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机制、环境及生物间作用机制,系统研发大型海藻、海草恢复设施装备与技术等,有效控制海洋生境碎片化,实现海洋牧场内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基于中国南北海域生境特征,优化海洋牧场食物网结构,建立多元复合高效海洋牧场食物网系统,丰富海洋牧场内生物资源营养结构。
推动深远海装备技术升级。运用新型材料与先进技术,提高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刚性承载力,应对台风等复杂海洋环境,提升抗风浪能力;搭建水产种业攻关共享平台,筛选抵抗洋流能力强、适应人工饲料、能够冷冻保鲜、经济价值高的鱼类,培育深远海适养鱼种,建设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逐步建立健全合作开放共享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攻关体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通信、图像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实时观测网,实现对海洋牧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数据采集、观测监测,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加大无人投料船等装备的研发,解决深远海养殖平台离岸远、人工短缺、安全性差的问题,实现“陆海接力、岸海联动”。
四、因地制宜精准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从南到北海域环境大不相同,海洋牧场在规模、模式、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综合考虑不同海域的资源和环境禀赋、渔业发展特点、生态修复需求,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中国海洋牧场发展的整体规模、层次和水平。
五、引领塑造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渔业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然而部分国家出于地缘政治考虑,破坏国际海洋秩序,阻碍海洋牧场国际合作。中国是海洋大国、渔业大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需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构建公平、合理、有序的国际海洋秩序,积极搭建海洋牧场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回击不实传闻,为海洋牧场模式创新和快速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讲好中国海洋牧场建设故事。鼓励智库、高校、渔业团体等围绕技术标准、发展经验、联合科研、国际合作等进行广泛交流,发布共同研究报告;适时发布中国海洋牧场建设成果白皮书,系统、科学、准确展示中国海洋牧场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展示中国海洋牧场发展态势和中外海洋牧场合作案例,以事实驳斥美西方负面言论。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海洋牧场建设:战略意涵、风险挑战、发展路径》,原刊于《太平洋学报》2024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王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外法治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敏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外法治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