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儒德:海洋实践是海洋强国理论之源(上)

发布者:hyfzzx发布时间:2017-08-16

  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战略中十分重视海洋,深谙海洋对人类和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他对中国海洋事业如数家珍,能够信守拈来缜密地论述各种海洋问题,这同他革命生涯中在福建、浙江和上海这样的海洋大省强市担任领导工作长达22年的工作实践相关。他在福建的厦门、宁德、福州等海洋一线地区工作了14年,担任福建、浙江和上海担任领导8年,然后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领导工作。他长期工作在海洋一线,仰望大海、思考海洋,处理各种海洋问题,沉积了丰富的海洋实践经验,为他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前瞻的视野来处理海洋事务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创建海洋强国理论夯实了基础。

一,大念山海经,做好“开海兴闽”大文章。

(一) “大念山海经”,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调任福建省厦门市副市长,1988年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直接抓沿海地区建设工作。当时,省委领导向他交代任务:宁德地区基础差,发展慢,没有实力,排在福建9个地市的最后位置。“省委让你到宁德去冲一下,改变那里的面貌。”

  当时闽东地区依山临海,山峦叠嶂,交通不便,发展缓慢。习近平来到闽东任职,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第10年,沿海的霞浦、宁德已经被列入沿海开放县。所以,他以沿海改革开放为抓手,改变相对封闭落后的闽东地区面貌,实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统筹好山区脱贫致富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关系,实现山区和沿海的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全面推动闽东的经济繁荣,显得至关重要。当他读到《人民日报》一篇“闽东脱离贫困线”的报道后表示:“我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闽东跨越了这一条‘贫困线’,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

  习近平经过深入调查,在一份富有前瞻、全局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沿海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地处福州、温州两个经济活跃的开放城市夹缝带的闽东处于什么位置应当考虑。”“闽东的贫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使闽东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重任;而临海朝洋的地理环境、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又使闽东面临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考验。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这双重任务,使闽东的工作更加艰巨亦更有意义。”

  他以闽东山海兼有的特点和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出发,实施海陆统筹部署,提出了靠海吃海、“大念山海经” 的发展方针,重点把闽东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优势。他指出:“地处亚热带,非常适宜于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发展海洋渔业和其他海产品的天然优势独特。“福建在发展当地传统农业基础上,实施“耕海牧渔”的“大农业”发展方针,“在浅海养殖中挖潜力, 在外海捕捞上求拓展,在水产品深加工上求突破”,打造建立闽东海洋经济区带的“半壁江山”,这是闽东走上发展海洋经济支撑的和脱贫致富的现实道路。

  一念山海经,抓好滩涂养殖。闽东地貌受多山切割,水系密布,水质肥沃,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据统计,浅海栖息的鱼类有300多种,滩涂生物也有200多种。习近平指出:“‘念山海经’除继续抓海洋捕捞外,滩涂养殖要挖潜力,提高单产。”他签署了《关于加快发展宁德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宁德地区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发展方针。”

  在这项政策引领下,闽东的海水养殖实现三突破:一是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的突破;二是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和养殖方式获得突破;三是牡蛎养殖规模、产量、品种以及养殖方式取得突破。使沿海几个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依靠海洋、发展海洋经济脱贫致富的甜头。

  二念山海经,抓好外海捕捞。习近平在调研中发现闽东外海渔场的潜力很大。他强调:“必须发展捕捞业,扩展捕捞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捕捞产量,要把机围船的改造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并要求“突破单一的大集体经济形式,突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突破单纯生产的经营方式,让渔民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充分调动渔区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在习近平亲自组织领导下,闽东渔业生产加快了海洋捕捞布局、船队体制、捕捞方法以及渔船技术改造的改革力度。闽东的渔业从单一化生产,逐步转向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捕捞和开发外海渔业为重点的良性循环轨道,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持产业。

  三念海经,抓好加工业。习近平强调:“山海资源开发要向深度、广度进军。”要立足本地资源进行水产工业开发,以渔业为主,进一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要建设以闽东渔场为主要依托,食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融海洋生态、渔业生产、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生产体系。沿海四县要“脚踏实地、抓住机遇,着眼山海、扩张势力,形成拳头,扩大创汇”,促进资源优势转向商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德的渔业加工企业从几十个小型加工作坊发展到300多家规模,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通过水产深加工,水产品出口已销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实践证明,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念山海经”,实施“耕海牧渔”综合发展海洋经济的工作思路,完全适合当时闽东实际,当地民众形象地描述为:念好“山海经”,抓好“山海田”,实施山海综合开发,打造海洋经济“半壁江山”。这条路子至今仍然是闽东沿海人民增产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脱贫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宁德地区以“念山海经”发展海洋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抓民生的本质是抓发展。”所以,中国式脱贫,是创造条件、生产致富,推动社会良性运行发展,是一种积极的脱贫路径。将千万国库的“消耗者”转变为自力生产的“增产者”,这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这就是习近平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坚持“海陆统筹”,坚持“依海富国、以海强国”的亲自实践经验,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式积极减贫事业发展,对减少全球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作用,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值得世界借鉴。

(二)做好“开海兴闽”文章,实施“以港兴省” 战略

  自1999年起,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领导,便纵览福建全省,前瞻海洋经济,做“开海兴闽”大文章,制订全省发展规划。海洋世纪伊始,2002年3月29日,习近平接受《中国海洋报》盖广生社长和记者的采访讲话,便是一篇全面阐述“开海兴闽”的重要文章。他坚定指出:“海,是我省的‘半壁江山’。福建省地理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依山面海、山海兼备。我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域面积。海对福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上就有“开海兴闽”之说,海直接关系到我省的兴衰和未来发展。”

  习近平回顾福建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把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一项事关长远和牵动全局的战略性工程来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作出“大念山海经”的决策;90年代,又作出“全面开发海上田园,加快水产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再创海的优势,大作海的文章,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构想。2000年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2001年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列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这些战略决策和举措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1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到12.2%,海洋经济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福建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在全国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几项指标名列全国前列。

  习近平有着强烈的“以港兴省”意识,他提出:沿海地区想要富,首先要开发港口,把开发港口作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引擎。他指出:“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地面积,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全省沿海有深水港湾125个,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6处,占全国34个的17.6%,港口吞吐量可开发潜力大。是福建省发展得重要基础。

  他分析地缘条件指出:从历史上看,福建的开放从来就是与海联系在一起的,刺桐、厦门、马尾等港口都是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从人文条件看,邻近港澳、与台湾隔岸相望,自古以来两岸渔民在同一海域上撒网捕鱼,“舟楫之桨相见,渔歌之声相闻”,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这种独特的人文和地缘优势发展起来的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已经成为闽台经济交往的重要方面。两岸定点直航、“两门对开”“两马先行”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通道。加强闽台海洋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加快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而且可以增进两岸往来,密切两岸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深入考察福建三都澳后,感叹港区的宽阔、优越,独特的潜在开发价值巨大,他明确提出:“开发三都澳,把它打造成一个通往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面向太平洋的国际性港口。”

  福建的三都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南部,为中国1.8万公里黄金海岸的中点。为中国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港区深水岸线达80.8千米,可以建造30万吨级码头,居世界第一。港区水深在20-125米间, 10米以上等深水域达173平方千米,是荷兰鹿特丹港的8倍,日本横滨港的3倍,三都澳深水域面积和航道水深都堪称世界之最。港内避风条件好,无碍航暗礁,不冻不淤、可以满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轮船和50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称之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 被国外专家看作为“令人嫉妒的东方最大天然良港”。

  由于三都澳在军事、经济上的优越战略地位,早在19世纪就成为帝国列强青睐,成为纷纷争夺的对象。19世纪末美国海军中将乔纳叫嚣“谁控制这个港城,谁就可以控制整个西太平洋;美国如夺取三都澳,太平洋就会成为美国内湖。”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均企图借用租用、占领等各种形式夺取三都澳。“二战”期间曾遭受日本侵占蹂躏,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解放后,处于台海海峡军事前线,又受制于山区交通不便,三都澳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

  现在,福建省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发,一个初具规模的专业化码头群和交通网络实现了无缝对接,一个东方新大港屹立在中国海岸线的中部,福建人民继承航海大省的历史传统,再次圆了“扬帆大海、走向世界”的梦想。

(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执政理念和行为准则。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他明确指出:我们重点发展海洋水产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要目标,要求海洋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从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出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

  重视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科学开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科技兴海和外向带动五大战略,全面强化海域使用、海洋监察、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产业规划、海洋科技五项管理,建立起以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和以现代化港口城市为主干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外向度高、调控有序、生态环境好的海洋经济体系,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主要支柱。

  习近平同记者进一步谈到:将“开海兴闽”和“以港兴省”转变为人民齐心协力的行动,关键要提高大家的海洋意识。必须进一步提高全省人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使海洋国土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在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从狭隘的陆域国土空间思想转变为海陆一体的国土空间思想;从单一的海洋产业思想转变为开放的多元的大海洋产业思想;从追求陆地经济效益的大陆经济思想转变为多层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海洋谁占谁开发的旧观念转变为有序开发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只有全民的海洋意识提高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才具有长久的推动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海洋世纪” 催生了海洋新思维、新观点,福建的海洋实践,为创建海洋强国新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陆儒德,中国海洋网特约顾问,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航海系主任、教授,国内知名海洋学者和军事评论员。)

本文摘自: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7-08-10/43176.html